從前這里是個過路店,店主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唐宋時,白馬北到鹿邑南至太和有官道,這里設(shè)有驛站(古時官府為傳遞文書,靠騎馬趕路。每60里設(shè)一驛站,每到一驛站稍作休息后換馬繼續(xù)趕路),該驛站所飼驛馬均為白色,故名白馬驛。現(xiàn)簡稱白馬。 |
張珍原名張寺莊。很久以前,一張姓人在此蓋一座廟,故名張寺莊。后來,人們逐漸學(xué)會編筢子(手工藝術(shù)),改名為編筢子張莊。土地改革時期,此村是大隊的中心,人們?yōu)檎湎н@個中心村,改名張珍,沿用至今。 |
祖先原居于黃河北的上寨,后為生活方便,張氏二兄弟遷此居住,兩人一個居前,一個居后,又在村內(nèi)挖了寨河,此村居前,故名前張寨,簡稱前寨。 |
祖先從孫大莊(今屬丁村鄉(xiāng))遷來,取名孫莊。后人丁興旺,故名大孫莊。 |
村民皆姓劉,村中曾建有樓,故名。 |
原西靠茨河,河上有一磚橋,以磚橋頭河口作為村名,取名磚橋口村,后簡稱橋口。 |
清光緒年間,這里只有幾戶張姓人家。其中一家經(jīng)商者,很富有,因他很胖,都叫他“張胖子”。張胖子好客,常留南來北往的客商在家吃住。久之,張胖子就蓋房開起店來。村名為張胖店。后來,店衰敗,為紀(jì)念張胖子,便在店旁建了神廟,廟里塑有“白玉奶奶”、“大奶奶”、“三奶奶”的像,并說“白玉奶奶”能給人送子女。于是,每年三月初九,方圓百余里的人都前來趕會燒香求子。解放初,廟被拆掉。但是每年三月初九,各地的古裝戲、馬戲團,三教九流仍然紛紛來此趕會。 |
張姓祖先原居于黃河北的上寨,后遷此居住,在村內(nèi)挖掘寨河,故名后張寨。簡稱后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