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都之名源自襄國,襄國由秦代信都縣改名。 襄國的襄字是指趙襄子。邢臺由信都改名襄國時,襄國分別是秦末漢初趙王趙歇和趙王張耳的趙國國都,后來國除后即設為襄國縣,襄國縣轄域約相當于邢臺縣、沙河縣、橋東區(qū)、橋西區(qū)所轄區(qū)域,后來東晉石勒以襄國為都建后趙,北周趙王宇文招也以襄國為都,歷史上襄國數(shù)次成為都城,故邢臺襄都區(qū)之名當源于此 [詳細] |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在西夷儀筑有檀臺和信宮,設別都為信都!妒酚洝ぺw世家》載:“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李公緒《趙記》云:“趙孝成王造檀臺,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 [詳細] |
任澤區(qū)的前身為任縣,建制于西漢時期,隋唐后為邢州九縣之一!叭巍弊肿钤缫娪诩坠俏模艜r候的“任”字和“壬”相通,而“壬”在五行中為“水”的代稱,任澤區(qū)歷史上是有名的水鄉(xiāng)澤國,“澤”字指著名的大陸澤。 [詳細] |
西漢置南和縣,《南和縣志》云此地“人和而知禮”,《水經(jīng)注》云”北有和城,此云其南“,故此得名南和縣。 [詳細] |
春秋時縣境筑有臨邑,《左傳》中“趙稷奔臨”即此。漢置房子縣,北齊并入高邑,隋復置房子縣,治所遷原臨邑,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臨城縣,以境內(nèi)有古臨邑而得名。 [詳細] |
秦屬信都縣,西漢析置為中丘縣,以“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而得名,隋開皇元年(581年)因避隋文帝父親楊忠之諱而改為內(nèi)丘縣。 [詳細] |
西漢于縣境置鄗縣和柏鄉(xiāng)侯國,東漢鄗縣改名高邑(治所柏鄉(xiāng)固城店),柏鄉(xiāng)侯國并入,北齊時,高邑縣治所遷今高邑,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柏人、高邑二縣置柏鄉(xiāng)縣,遙取漢柏鄉(xiāng)侯國之名。 [詳細] |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置隆平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置堯山縣;1947年兩縣合并,取首字為隆堯。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