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申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取名申店。后因戰(zhàn)亂,筑寨防敵,改名申寨。后在此安家落戶的人愈來愈多,房舍沿大街兩旁向東西伸展,東起二郎廟(現(xiàn)鄉(xiāng)糧食管理所東邊),西至磚頭蓋(現(xiàn)鎮(zhèn)林場處),呈帶狀,長四里,因大街是斜的(西南-東北走向),又稱斜店街。明末清初,劉扁(劉洪啟)攻寨,一把火把這里燒成了焦土,居民外逃后又陸續(xù)返回,形成村莊,取名復興店。清道光年間,又復修寨墻和四門,改稱復興寨。不久,小沈莊沈姓任寨長,改名沈寨。 |
明萬歷年間,沈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莊小,取名小沈莊,當?shù)厝艘喾Q沈莊。 |
明末,高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 |
明初,移民遷入時,家家養(yǎng)有大黃牛,取名牛村鋪,后來村被焚。據(jù)家譜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趙希哲從江西新建縣遷此,稱火燒店,簡稱火店。后于莊南、莊北修海龍廟、火神廟各一座,海姓于火龍廟前安家。認為海者大水也,能破神火。1949年后,為圖吉利改稱和店。 |
據(jù)趙氏家譜記載,明代初期,馮老將軍在此定居,取名馮老莊。1531年趙姓兄弟三人從江西新建縣遷入。明末,改名為趙老莊。 |
明萬歷年間,李廷瑞帶著五世重孫李天榮、李天祥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附近有廟院(建于宋朝)一座,內(nèi)有雷王爺泥塑神像,名雷王廟,莊以廟名。 |
明末,劉氏兄弟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莊。清同治年間,蓋一閣樓,取莊名劉閣。 |
明末,趙、徐兩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莊,羅將軍在此戰(zhàn)敗,其女兒病死后葬于此,此處地洼坑多,趙姓取莊名羅氏坑。民國初年(1912),因莊西池莊池姓較多,“氏”轉(zhuǎn)音“池”,莊名漸演變?yōu)榱_池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