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處寧都中部梅江河畔得名。 [詳細(xì)] |
《瀘江清溪何氏三修族譜》載:何循撤于唐天復(fù)年間從廣東嘉應(yīng)州興寧遷居興國衣錦還鄉(xiāng)柯家塅,后復(fù)徒遷此建村。境內(nèi)古木陰翳,清溪蕩漾,原名清溪。后辟建圩場,因四面環(huán)山,中洼為塘,蔚藍(lán)青秀,改稱青塘。 [詳細(xì)] |
相傳明代時,璜溪南溪上大溪背至花門樓曾修建水陂一座,規(guī)模為寧都北部之最,名叫璜陂。后《毛澤東選集》中把“璜陂”寫作“黃陂”。 [詳細(xì)] |
《石溪李氏九修族譜》載;李超祖于南宋慶元年間從東韶琳池遷此,因村莊建于石垛上,得名石上。 [詳細(xì)] |
《寧石長樂劉亨劉氏三修族譜》載:劉功烈于南宋淳祐年間從石城長樂徒此建村。為防水患,沿河筑堤,取名固村。 [詳細(xì)] |
《雩邑大溪賴氏思修族譜》載:賴自耀于唐貞觀年間從虔化縣城(今梅江鎮(zhèn))徒羊子垴開基建村,原名賴水里,后改為賴村。 [詳細(xì)] |
《石溪李氏九修族譜》載;李孟烈于唐末從東韶琳池遷入建村,村莊始建于梅江東岸山腳壩地中,故名。 [詳細(xì)] |
《沛國朱氏八修族譜》載:朱一于唐乾元二年從撫州赤爛門遷此建村,地處上東江(今肖田河)于上西江(今琳池河)匯合口壩地中,以“二水合流梅州之口”名為洛口。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