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金山保,解放后設(shè)村,公社化時,與荊美、安后合并為金聯(lián)大隊,1962年分開設(shè)大隊改稱金塘,1980年復(fù)稱金山大隊,1984年改為金山村委會。 1996年從金山村中獨立出來成立金峰居委會。 |
解放后為金山鄉(xiāng),公社化時與荊美安后合并為金聯(lián)大隊,1962年后各自分開建大隊,稱為金塘大隊,1980年改稱金山大隊,1984年改為金山村委會。 |
解放前為黃碇保,因背靠東山,解放后為東山鄉(xiāng),合作化分為3個初級社(東聯(lián)、東建、東進(jìn)),公社化三個初級社合并為東建大隊,1984年改稱為東建村村民委員會。 |
清代來此開基稱為河墘,1955年建立河墘社,取名河墘大隊。 1984年改稱河墘村委會。 |
馬公村最早為清朝開基,當(dāng)時三大圩之一,最早建基的是馬姓,后來林氏、盧氏、吳氏又分別來此居住,因馬姓人少家族小,通過協(xié)定馬姓為主,雜姓公地,故稱馬公。 解放后設(shè)馬公鄉(xiāng),公社化時為馬公大隊,1984年改稱馬公村委會。 |
元朝末期,祖先自龍巖大池遷來,地勢高低不一,建居時在下麻畬,稱下麻。 民國時屬碧溪保,解放后為碧溪鄉(xiāng),麻畬村,公社化時分為上、下麻大隊,1970年合稱雙麻大隊,1981年分開,1984年改稱下麻村委會。 |
清朝乾隆年間,村中山腳建有一座大樓(即荊美樓),大門頂有石碑刻有“荊美葆障”,故把村名定位荊美村。 民國時,稱山尾,解放后為荊美村,公社化時,與金塘、安后合稱金聯(lián)大隊,1962年分開,1984年改稱荊美村委會。 |
解放后為安后鄉(xiāng),1958年公社化為安后大隊,1984年改稱為安后村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