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葉,有李氏遷此落戶,人口繁衍,形成村莊,故名李莊。 |
已有200年歷史。清咸豐5年,黃河水漲,寨墻倒塌,房屋土地淹沒,生活困苦,得名苦莊。 |
清咸豐5年(1855),黃河于銅瓦廂決口,村民逃難,遷到沙崗上,靠黃河大堤南坡而居,形成村莊。又因村民習慣種植竹子,崗西形成大片竹林,故名竹崗村。 |
原在黃河大堤北0.5公里處,東靠貫孟堤,1933年黃河在附近決口后,村址南遷到大堤根,此村位于黃河大堤與貫孟堤接頭處,形似鵝脖灣的彎度,故取名鵝灣,后改為俄灣。2017年搬遷至李莊新區(qū)。 |
咸豐五年黃河決口,堤南河灘遭滅,群眾遭災受苦,清政府在此筑一高臺,將錢糧放于臺上救災,那時銅幣制錢500為一貫,成村后得名貫臺。2015年整體搬遷至李莊新區(qū)。 |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在鋼瓦廂決口前,全村有20余戶居民,為海、楊、李三姓,黃河決口后,辛寨難民遷來居住,村子擴大,因海姓多,得名海莊至今。 |
原名郭莊,因薛姓多,為區(qū)別黃陵公社郭莊,故于1950年命名薛郭莊。 |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決口,水淹沒了原來的村莊。村民西遷,居住兩片,形成兩個村莊。居住在土丘上的曹姓為曹圪垯,張姓為張圪垯。村莊發(fā)展,連在一起,合稱張曹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