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形成于漢代,當(dāng)時(shí)多種植桑樹,故名桑村。又因位于三個(gè)桑村之西,曾叫“西桑村”。明永樂年間,楊姓祖先從山西洪洞遷居于此,繁衍生息人口日眾,村名改為楊桑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楊桑村。 |
據(jù)春秋時(shí)期已有此村,因村中種桑較多,故名桑村。后因明代遷民,東有東桑村,西有西桑村,曾稱中桑村。又因村中郭姓較多,改名郭桑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郭桑村。 |
據(jù)春秋時(shí)期已有此村,因村中種桑樹較多,故名桑村。后因明代遷民,曾稱東桑村。又因村中張姓較多,改名張桑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縣志》載有張桑村。 |
據(jù)明惠帝建文年間,薛、郭、鄧、車姓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薛姓人口較多,故稱薛村,沿用至今。清嘉慶十一年(1806)《開州志》載有薛村。 |
此地原為黃河渡口,一次河水泛濫,沖決渡口,為保護(hù)大堤,人們將幾輛裝上土的破四輪車堵住決口,才化險(xiǎn)為夷,以此命村名破車口,并沿用至今。清嘉慶十一年(1806)《開州志》載有破車口。 |
據(jù)明代以前,有一邢氏人家始居于此,建宅黃河故道沙丘土崗之上,高于平地,取“堌堆”之意,據(jù)地形村名稱“邢堌”。后邢氏絕續(xù),明永樂年間,溫、王兩姓從山西洪洞縣棗林村遷來,在“邢堌”前加“溫”姓,稱溫邢堌、溫邢固。清嘉慶十一年(1806)《開州志》載有溫邢固。 |
據(jù)村內(nèi)明崇禎年間馬氏宗譜碑記載:馬姓始祖馬景和于明宣德八年(1433)自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馬長砦遷來。因村位于黃河古(堌)堤之上,又因居住者為邢姓,故名邢堌。后邢氏絕續(xù),馬姓漸多,改為馬家邢堌,后簡稱為馬邢堌、馬邢固。清嘉慶十一年(1806)《開州志》載有馬家邢堌。 |
據(jù)劉、張兩姓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村莊坐落在黃河故道,沙丘土崗之上,地勢高于地平面,取“堌堆”之意,以地形取村名邢堌,又因劉姓較多,得名劉邢堌、劉邢固。清嘉慶十一年(1806)《開州志》載有“劉家邢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