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名稱來源于蒙古語“常突額爾克”前二字的字音!俺M弧睗h語意思為綠色草原。這個地方原來是蒙古族的游牧區(qū)域,綠草一望無際。清朝嘉慶十一年(1806),取“常突”二字命名為“昌圖”。后一直沿用此稱,至今已有170多年。 [詳細(xì)] |
因原為昌圖縣城古老駐地,故稱老城鎮(zhèn)。 [詳細(xì)] |
清道光初年,修筑堡時,挖得石碣殘碑段,成八棱形,直徑38厘米,高44厘米,角棱清晰,無文字跡象,又因這里是古城址,故得名八面城。 [詳細(xì)] |
光緒十五年(1889)因大雨東遼河泛濫,洪水淹沒右岸,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后旗的三江口地區(qū)嚴(yán)重受災(zāi)。無家可歸的人們紛紛渡河到東遼河左岸后大明屯定居。由于三江口的住戶居多,有些手工業(yè)業(yè)主、經(jīng)商戶重操舊業(yè),故后大明屯改為三江口,沿用至今。 [詳細(xì)] |
因1802年(嘉慶七年)蒙親王博多勒葛臺派管家金姓(名字失考)為王旗征租,來此地落戶,逐漸成為村落,故名金家屯,以駐地金家屯得名,沿用至今。 [詳細(xì)] |
泉頭約建于清宣統(tǒng)年間。原來這附近有幾個泉眼,泉頭處于這幾個泉眼的上頭稱泉眼頭,民國年間稱泉頭至今。 [詳細(xì)] |
寶力名稱的蒙古語“薄落屯”,即居住點(diǎn)稀少,形成村落,村民以其“薄落屯”譯音稱玻璃屯,民國期間又已該地貌似“元寶型”并以其玻璃屯諧音轉(zhuǎn)稱“寶力”,沿用至今。 [詳細(xì)] |
源于清道光年間,關(guān)內(nèi)移民來此建村,并與村外建兩座小廟,前后相距三十米,形村后,以此得名雙廟子至今。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