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鎮(zhèn)居民委員會,地處大塘鎮(zhèn)政府駐地,海拔910公尺,省道凱榕公路貫穿其境而過,轄區(qū)共有380戶,398人。居民委員會境內有大塘鎮(zhèn)人民政府、大塘小學中心校1所,衛(wèi)生院1所,財政所、農業(yè)服務中心、林業(yè)站等部門和供電所、郵政支局、信用社等企業(yè)。距雷山縣城12千米,交通便利。街道整潔干凈。著名的水上糧倉在境內,游客紛至踏來。境內山清水秀,已在不斷的開發(fā)旅游。轄面積為2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qū)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qū)域大塘鎮(zhèn),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508553550。 |
新橋村地處貴州省雷山縣南面,為大塘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爐榕線公路穿村而過,距縣城13公里,到黔東南州州府58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229戶,971余人,由三個自然寨組成。新橋原名王家寨,均系超短裙苗族。民族風情濃郁,服飾,建筑奇特。有耕地面積870畝,人均耕地面積1.23畝,主要出產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紅薯、茶葉、水果等。2010年人均占有糧380公斤,人均純收入1980元。村黨支部有0黨員17名,其中女3名。
1994年被列為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景重點旅游景點村之一,被譽為“超短裙苗第一村”保留至今的風俗民情古樸濃郁、原汁原味。村寨中央還有世界上獨一無二,建設別具一格的“水上糧倉”。 |
咱刀村地處雷山縣城以南13千米處在鎮(zhèn)政府所在地,距省道重(安江)黎(平)公路0.5千米,村委會駐地,海拔940米,四面環(huán)山,多為梯田坡地。地處山腳,沿坡建村,呈塊狀聚落。坐東向西。房屋為木質結構瓦頂吊腳樓建筑。苗族石、李、余、顧、楊姓居住。有179戶,788人。主產水稻、玉米、紅薯、小米、洋芋、豆類、天麻、黑毛豬等。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吃新節(jié),苗年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咱刀系丹江長裙苗,寨內諸姓可結親。咱刀苗寨節(jié)日較多,其中吃新節(jié)和苗年節(jié)較為隆重。過節(jié)期間四面八方的人們來這里跳蘆笙,這里跳蘆笙最為獨特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討花帶,是一種只許本村青年討喜外來女孩跳蘆笙的方式。在跳蘆笙時如果本村的一個男孩喜歡一個女孩,便可拿起蘆笙到女孩面前討花帶,然后雙方要交換禮品牽手到蘆笙場中間來喝交杯酒,讓場內外的人們一起見證,場面非常熱鬧。以前許多男女青年以這樣的一種獨特方式結為夫妻,展現出人們純潔而優(yōu)雅的為人之風。轄面積為6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qū)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qū)域大塘鎮(zhèn),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8985820119。 |
一、地理位置
新聯村位于雷山縣大塘鄉(xiāng)西南部5公里處,距雷山縣17公里。東北面與本鄉(xiāng)新橋村搭界,東臨九十九水庫,西北面與本鄉(xiāng)獨南村搭界,西南面與本鄉(xiāng)獨南村和丹寨縣境內搭界,東南面與本鄉(xiāng)新塘村搭界。地勢西南方向傾斜直抵溝壑,梯田層巒,田園風光秀麗。 二、道路交通 1、對外交通 村內緊有一條丹雷公路從九十七接凱榕二級公路橫穿東西而過,向西經過獨南村、也耶村通往丹寨縣。 2、村內交通情況 村內交通主干道除了翁元自然寨有部分道路已水泥硬化外,其他自然寨路面都為土路。 三、村莊情況 全村有4個自然村寨8個村民小組,335戶1705人。苗族人口占總數的60%。目前,全村現有0黨員21名,其中女黨員1名。人口男女比例男性較多于女性。村里絕大部分適齡學生能及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但村民95%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數青壯年前往外地打工。 四、產業(yè)結構 基本以自濟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近年來,在政府的扶持下,出現茶業(yè),養(yǎng)豬、養(yǎng)羊、養(yǎng)牛等的扶持個體產業(yè)。 五、村莊文化 村內有長裙苗、短裙苗和漢族,呈現苗漢雜居的文化特色。 六、房屋現狀 由于自然寨多,整體布局比較零散。房屋建筑多分布在自然寨集中區(qū)。村內房屋基本上是以苗族吊角樓木房為特色,一般為二層,3-5間,住房面積約80-120平米。近年來,由于很多人外出打工,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和在政府的危房改造工程的扶持下,大部分危房都得到了改造。 七、公共設施 村內有小學,校內有水泥球場全場,教育設施缺乏。村委樓新改建,內設一間會議室,一間圖書室;有村衛(wèi)生室和醫(yī)護人員一名。 八、基礎設施 生活用水主要是天然水源用水,無自來水。生活用電已入戶,基本上每個家庭都已裝電話,大多數家庭已安裝閉路電視。 九、綠化環(huán)境 主要是農田、種植杉木、茶園、楠竹和果園地、菜園地,野生的松林、雜木等。
十、村民收入與生活情況 村民主要以務農和養(yǎng)殖為收入,收入水平低。近些年,大多數紛紛往外地打工,大大地增加了家庭和個人收入。
|
獨南村祖先從開懷遷到雷山縣城馬家屯羊場壩,由于種種原因,又遷至現在的大塘鄉(xiāng)新橋村上游(楊茍)祖先居住的地方,最后才到獨南定居。獨南人民在此生息敷衍已有三百年的歷史,現全村轄三個自然寨,九個村民小組,目前共280戶,1128人,耕地面積1011畝。
自定居獨南后,在那漫長的舊社會,生產方式依靠刀耕火種,生產力及為落后,加上獨南村地勢險峻、山高谷深、氣候惡劣、耕地面積少,糧食產量低,祖祖輩輩都過著食不裹腹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中國0的英明領導下,改變了獨南村貧困落后的面貌,村民過上了幸福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榮村貌不斷改變、基礎設施建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新景象,建設了全村道路硬化工程、學生教學樓、村兩委辦公樓、婦女活動中學樓、村衛(wèi)生室、人畜飲水工程、村組公路開通、大水溝水泥硬化、大小水井改造、茶葉基地建設等。解放以前獨南村已涌現出一批黨政干部,先后在各級各部門工作的已有近30人。村民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農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
獨南村民與其他苗族同胞一樣,都是熱情好客、樸實敢厚。民族風情濃郁,且獨具特色,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苗族文化。主要節(jié)日有端午節(jié)、吃新節(jié)、苗年節(jié)等。特別是“端午節(jié)”,遠近聞名,熱鬧非凡。相鄰各村寨男女老少集聚獨南村過節(jié)。同時還開展各種文蜈體育活動、男女青年情歌對唱及蘆笙盛會等。
|
也耶村東與丹寨縣排調鎮(zhèn)羊物村接壤,南西部與獨南村交界,西面與丹寨縣黨郎村接界。國土面積4.02平方千米。也耶村海拔635米。全村4個自然寨,2個村民組,總戶數94戶,全村總人口366人,2005年以來開始種茶以來,大牲畜14頭,生豬存欄125頭。全村總收入322496萬元,年人均純收入1726元。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建設有衛(wèi)生室一棟,村兩委辦公樓一棟,小學一所(2010年撤銷村級小學,學生全部到大塘就讀)。人口總數:336人 ,行政區(qū)面積:4.02平方千米,居住苗族 ,所轄羊顯、南湖、干條也耶、干所里丟八養(yǎng)、烏龍,主要經濟產業(yè):水稻,茶葉,種草養(yǎng)牛,種草養(yǎng)羊,名特產品:茶葉,野菜,辦公所在地:也耶村村委樓,自然條件:交通便利,牲畜較多,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 雷山縣大塘鎮(zhèn)也耶村距縣城36千米,鎮(zhèn)政府23千米。是一個短裙苗族聚居的貧困村,也耶村分有:干條也耶.干所里.羊顯.南胡.八丟養(yǎng).烏龍等自然居民點。有2個村民組,94戶,336人。有王.楊.余.龍四個姓氏。王姓是該村居住最早的居民,距今約200年。楊姓從獨南遷下來住,有150多年。余姓從桃江的喬王村遷來,有近150年的歷史,龍姓來最后。雷丹公路穿寨而過,廣電網絡已全覆蓋。民俗有端午節(jié),吃新節(jié),苗年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轄面積為4.02平方千米,郵政編碼為557101,長途區(qū)號為0855,所跨行政區(qū)域大塘鎮(zhèn),村支書或主任聯系電話:13595530202。 |
一、基本情況
大塘鄉(xiāng)新塘村地處雷山縣城南18公路處,距省道雷榕公路3公里,全村有3個自然寨,15個村民小組,367戶,1752人,勞動力1138人。由于歷史、自然等諸多原因,新塘村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滯后,2000年底,全村尚有貧困人口682人,其中極貧人口112人,貧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38%,極貧人口占貧困人口的16%,困難面大且貧困程度深,全村有耕地面積1782畝,其中稻田1182畝,旱地600畝,人均耕地面積1.01畝,人均糧食335公斤,人均純收入450元,較全縣平均水平低。
二、貧困原因分析 新塘村經濟發(fā)展滯后,主要原因是:1、農業(yè)生產資料質量低劣,加之自然災害頻繁。2、農村經濟產業(yè)結構單一,產業(yè)結構不合理,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全面發(fā)展。3、山區(qū)農業(yè)綜合開發(fā)較晚,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再加上交通信息閉塞等原因,經濟無穩(wěn)定收入來源。
三、奮斗目標 經過10年的努力艱苦奮斗,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逐步改善社會、經濟、科技落后狀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具體目標為:1、基本實現人均0.5畝以上的高產穩(wěn)產基本農田,戶均1畝經濟林和0.6畝以上山野菜基地,戶均飼養(yǎng)6頭以上的商品畜,85%以上勞動力掌握2門以上農業(yè)適用技術,通過項目開發(fā),使90%以上的農戶有穩(wěn)定的經濟收入來源,40%的農戶過上比較富裕的生活,人均純收入達到1840元以上,修建105口沼氣池,450個蓄水池,新建村兩委辦公樓、衛(wèi)生室、文化站,發(fā)展經濟作物145畝,技術培訓達到2000人次,村集體經濟積累達7萬元以上。 |
橋港村位于雷山縣的南邊,距縣城26公里。由開茶、大寨、新寨、兩卡、羊單等5個自然寨組成。全村304戶,14個村民小組,1274人。有李、任、余、金、楊、張、徐等姓,是個苗族(長裙苗、短裙苗兩種)和漢族雜居的大村。曾是排里村、新塘村、掌批村和橋港村的鄉(xiāng)政府和學校所在地。至今仍然是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
橋港村依山傍水,村腳下兩條小溪,如同慈母張開雙手摟住自己的孩子。青山綠水,古樹參天。一層層梯田好似登上天堂的梯。橋港村海拔約800米,氣候溫暖,適合各種作物生長。初春,百花爭艷,村里一片櫻花爛漫,一陣陣花香撲鼻而來。其間,又有農民披蓑戴笠在田間吆喝著牛耕地;夏天,山上、田間到處一片綠油油,村民們忙碌著采摘楊梅給親朋好友品嘗;金秋十月,一片片金黃黃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迎風點頭。農民諉β檔厥嶄鈄,阵阵聺湾婛,奏着一曲曲丰时K母瑁歡歟八毓α艘荒輳嗣且滄呂,安抉g納釵嬌諞堆,祬s龐巫庸槔礎<胰送啪郟退惆籽┌òǎ睦鏌彩橋諶詰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