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元年(206)“鴻門宴”后,項(xiàng)羽的軍師范增隱居此處,建有府舍、花園、亭臺(tái)樓閣、頗為壯觀。后起集,名范亭集,又有言范增集。清咸豐十一年(1861)趙作賓倡捐修寨,名范亭集寨(又名集成寨)。1947年,拆寨,簡(jiǎn)稱今名。 |
明代,黨姓由山西洪洞移此建莊,以姓定莊名。清咸豐十一年(1861)把總楊凱倡捐創(chuàng)修寨,名黨莊寨(又名天禧寨)。1947年寨廢,復(fù)名。1958年,位于白圭溝北側(cè)的馮莊拆遷。 |
前程營(yíng):明代,程姓由山西洪洞移此建莊,名程營(yíng)。清代村北建后程營(yíng),更名前程營(yíng)。后程營(yíng):清初,趙姓從大王莊遷此成村,自己定名小趙莊,沒有叫開,因位于程營(yíng)村后,群眾習(xí)慣稱后程營(yíng),故名。 |
明中期,陳姓由山西遷此落戶,以姓定名陳莊。清中期,村西筑一小土寨,遷去部分戶居住,稱小陳莊。更名大陳莊。 |
明代,趙氏五世祖趙文范,應(yīng)試前夕,妻石氏戲曰:“汝若中,妹亦許之”。后果中庠生,戲言成真。趙文范接石氏妹過門,建東、西二樓,故名。 |
元末,魏姓居此(村南有魏墳),故名。明初,趙姓從范集遷此定居,村名沿用。 |
村后有土嶺,名飛虎嶺,高出地面2米。傳:楚漢相爭(zhēng)時(shí),項(xiàng)羽之兵在此囤積糧草,又有廟,故稱草廟屯,今訛稱為草屯、曹屯。村北有溝,土人云:項(xiàng)羽之走馬溝,今稱勝利溝。曹河之上游,發(fā)源于商水縣魏集境內(nèi)西任何南岸。今曹姓在此落戶后,更今名。楊、魏、王、趙諸姓陸續(xù)遷入,村名沿用。 |
明代,楊姓建莊,莊后有冢,故名楊冢。后又遷來王、李、勾、劉、黃、趙諸姓,村名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