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2年12月組建興隆路社區(qū),2003年5月掛牌工作。 |
于2002年12月組建了一悟路社區(qū),2003年5月13日正式掛牌開展工作,社區(qū)辦公陣地設在原勞動局舊樓5樓。 |
于2002年12月組建了棲云北路社區(qū),2003年5月13日正式掛牌開展工作。 |
于2002年12月組建了文成路社區(qū),2003年5月13日正式掛牌開展工作。 |
民國時期,興隆山隸屬棲雲區(qū)全川鄉(xiāng)第十七保。 解放初期,隸屬城關區(qū)臥牛鄉(xiāng)。 1954年隸屬蒲橋鄉(xiāng)(臥牛鄉(xiāng)、清溪鄉(xiāng)、蒲橋鄉(xiāng)三鄉(xiāng)合并)。 元朝時期城關建鎮(zhèn)后就有人定居,那時建制松散,明清時人口增多,明清前后河上修建水磨六座,共18支水輪磨。 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人在這里定居,明清以來就有郭、黃、呂、牛、金、張、鄭、岳、王、劉等十多姓大戶。 宋時道教盛行,解放初道教擁有本地三分之一以上的耕地。 民國年間實行保甲制,解放后成立農會、組織互助組、建立初級社、高級社。 1958年城關人民公社成立后屬該公社的峽口大隊,下設四個生產隊,沿公路由上到下為一、二、三隊,刺溝嶺為第四隊。 另有大山山、謝家岔、蕨茅山等幾個小組單獨經營附近耕地,統(tǒng)一核算分配。 70年代城關設鎮(zhèn)后仍為下設大隊,建制未變。 2008年由縣鎮(zhèn)決定改峽口村為興隆山村,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
1983年成立南坡灣,下設8個村民小組,同時成立南坡灣村村委會至今。 |
民國時期楊家莊村實行保甲制度,解放初成立農會,建立初級、高級社,1962年成立生產大隊,1983年成立楊家莊村委會,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
民國時,南關村實行保甲制度,解放后成立農會,五十年代建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1983年成立城關鎮(zhèn)南關村,下轄11個村民小組,后一直使用此名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