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劉秀兵敗逃此,宿于寺內(nèi),名宿龍寺。又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葬此,更為今名,此村居?xùn)|,故名。 |
傳西漢末,劉秀兵敗逃此,宿于寺內(nèi),名宿龍寺。又后漢高祖劉知遠(yuǎn)葬此,更為今名,此村居南,故名。 |
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邢森由山西洪洞遷此,以氏名村稱邢莊。 |
傳崇禎八年(1635)官兵抄義軍李自成部將李巖家,巖侄李康候及母由杞縣城東門里婁公廟南老家,逃睢州城姬芳李,不久遷此,因原李氏不存,以人名村,更稱李康候!昂颉、“河”同聲母,訛書今名。 |
明崇禎六年(1634),龐氏由該鎮(zhèn)龐莊遷此屯田,得名龐屯。 |
據(jù)《明史·食貨志》載:明成化年間,官府買耕牛置農(nóng)具遣軍屯田。旗官胡氏屯田于此,稱胡旗屯。民國更“旗”為“吉”稱今名。 |
明永樂年間,龐鈺由山西洪洞遷太康龐樓。明天順年間,三世龐擴(kuò)曲由龐樓遷睢州龐琉璃廟。明嘉靖年間,龐氏一支由龐琉璃廟遷此,以氏名村。 |
朱氏本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后裔。明初,由山西洪洞遷此,以氏名村稱朱莊。明天啟年間,杞縣李店村王姓投親于此,居村東,以氏名村稱王莊。解放初,二村并,稱今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