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村西部有銅山,古人入山采銀銅鐵冶煉,故名銅冶(見《明史稿地理》:“安陽縣西北有銅山,舊產(chǎn)銅”!侗敝艿乩碇尽芬囤笥洝罚骸皷|魏(534-550)末,鄴下人共入西山采銀銅。”《北宋·食貨志》在講到北宋冶鐵業(yè)時說,宋宣和元年(1119)十月,“復(fù)置相州安陽縣銅冶村監(jiān)官”。說明北宋以前就有官員在此監(jiān)督管理冶鐵業(yè),可知這里當(dāng)時冶鐵業(yè)十分發(fā)達,有千家爐之稱。此地有一大石橋,名銅冶橋,此村居橋西。北宋《相臺志》載有南銅冶、銅冶兩村名。元代改稱“銅山鎮(zhèn)”。元皇慶年間《清涼山修定寺功德碑》:“相之西七十里有聚落千余家,其民鼓鑄,曰銅山鎮(zhèn)!泵魅f歷九年(1581)《府志》記載:“銅冶共二里”。(110戶為一里)。清代清乾隆年《安陽縣志》錄有銅冶村名。民國年《續(xù)安陽縣志》改稱南銅冶。 |
《唐故士吳君墓志銘》載有傍祚村。北宋《相臺志》載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載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分為東傍佐、西傍佐,1958年西傍佐分為北莊、南莊兩個行政村。1981年安陽地區(qū)安署文〔1981〕55號文件批準(zhǔn),改村名為西傍佐北莊,沿用至今。 |
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角嶺。相早年此地為丘陵淺山區(qū),挑擔(dān)的腳夫常在此歇腳,故名腳嶺,后形成村落,起名角嶺。 |
村東有一天然石澗,俗稱石堂,村莊由此得名。又,相傳此地有塊大青石板,擋住了出入的道路,俗稱石擋。后人在此建村改名石堂。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石堂。 |
《唐故士吳君墓志銘》載有傍祚村。北宋《相臺志》載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載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分為東傍佐、西傍佐,1958年仍為東傍佐。1962年東傍佐分為前街、后街、南街三個行政村。1981年安陽地區(qū)安署文〔1981〕55號文件批準(zhǔn),改村名為東傍佐南街至今。 |
《唐故士吳君墓志銘》載有傍祚村。北宋《相臺志》載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載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分為東傍佐、西傍佐,1962年東傍佐分為前街、后街、南街三個行政村。1981年安陽地區(qū)安署文〔1981〕55號文件批準(zhǔn),改村名為東傍佐前街。 |
《唐故士吳君墓志銘》、北宋《相臺志》均載有傍祚村。明《修定寺地界碑》載有傍左。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分為東傍佐、西傍佐,1958年仍為東傍佐。1962年東傍佐分為前街、后街、南街三個行政村。1981年安陽地區(qū)安署文〔1981〕55號文件批準(zhǔn),改村名為東傍佐后街。 |
相早年幾戶逃荒要飯的在一條荒溝的北岸挖土窯居住。因人們的希望家家富裕,遂起村名為富家溝。又,相傳村南有一深溝,岸土地原為傅姓人家,俗稱傅家溝,后演變?yōu)楦都覝。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富家溝,1985年《安陽縣標(biāo)準(zhǔn)地名手冊》更名為付家溝,沿用至今。因銅冶煤礦挖煤,民房坍塌,1970年村莊遷至南銅冶村西南2公里處,而村名未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