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姬文王曾于此修堡,堡西北有清水溝,建有青蓮橋一座,附近有南北莊窩,古代為通陜甘大道,進京必有之路,村民王十萬帶頭,從南北莊窩遷居于此,故取名王萬莊。清《朔州志》載名王萬莊。 |
宋元時期曾為戰(zhàn)場,1956年修渠,出土元代戰(zhàn)將盔甲。清光緒年間是馬家梁姓石的地莊,稱橋上村,后因石姓戶數(shù)居多,得名石城莊。 |
相傳,原鄉(xiāng)民居扒齒溝村南山坡上,稱上村。因山坡上生長著能做扒齒的六道樹,為了使用方便,遷居于此,故名。 |
相傳該村原稱上窯,與下窯(現(xiàn)野河村)居民不睦,因該村居民原多姓張,故將上窯改為張家嘴。 |
相傳,該村位居四面高,中間低,南有九道坡(神面坡、九米坡、許家坡、正面坡、薛溝洼坡、百泉坡、桃兒坡、高家坡、寬坡),西有發(fā)源于寧武縣西溝、賈家窯、麻地溝的六寨河,流經(jīng)上石碣峪、郝家溝、扒齒溝于該村匯合,六十年一次,故名。 |
清《朔州志》載名為三家村。相傳,該村初為羅姓弟兄三戶人家居住,名三家村,為取吉慶之意,后將“家”改為“甲”,故名。 |
相傳該地原是小涂皋某人的莊子,因此土地名為官地,后村以地名而名!靶⊥扛弈橙恕睋(jù)朔州地名志2002版,“某人”即失考。 |
清《朔州志》載名一半村,該村來歷有兩種傳說:一說,最初在現(xiàn)在村北先住的是任家,后又搬來鄭家,兩姓家數(shù)人口相等,各占一半,得名一半村。另一傳說,現(xiàn)在大隊郭占的地叫油砂坡,當初是王家所住,被洪水沖去一半,留下一半,得名一半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