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時(shí)期,潁河上無橋通行,兩岸來往不便,當(dāng)?shù)爻绦站用癯赓Y在潁河上建橋一座,橋面用黃土鋪設(shè),得名黃土橋,后簡化為黃橋,故名。 |
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一族孫姓人家,在潁河堤上筑舍定居,發(fā)展生產(chǎn),繁衍人口,逐步形成村落,故名孫堤。 |
明永樂十三年(1415),此地有一橫嶺,橫嶺上有一座高大墳?zāi)梗鄠鳛槲鳚h丞相蕭何的衣冠冢,故得名肖橫(在姓氏中“蕭”同“肖”)。 |
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移民在此定居,因地勢低洼,每逢雨季就形成一處水泊。水泊以東的居住地叫東湖,水泊以西的居住地叫西湖,此村居?xùn)|,故名東湖。 |
明末,山西洪洞縣移民,在此地定居,因此處地勢低洼,一到雨季形成一處水泊,像一個(gè)小湖,小湖以西的村落稱為西湖,故名。 |
明末,有山西洪洞縣一戶孫姓移民來此定居,發(fā)展成村,得名孫莊。 |
清代,此地有一李姓老人,家境富裕,膝下只有一獨(dú)生女,且已嫁入外村,生活過得一般。老人想為女兒建一幢樓,便攜銀前往。在樓房興建期間,老人的外孫每逢飯時(shí),只喚祖父吃飯,而從不喚外祖父,每日如此。老人大怒曰:“嫁女如潑水”,當(dāng)即攜銀回村,給自家三個(gè)親侄兒每人建起一所樓,從此之后就叫三所樓,故名。 |
此地在三國時(shí)期屬魏國,是潁河的一個(gè)渡口。當(dāng)時(shí)一名叫棗其的大將在此地把守渡口,得名棗其口。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遷到此地定居,改村名棗口,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