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原為黃莊、黎莊、侯莊、姜莊四村所在地。清初有一董姓在黃莊村頭開店,來往客商統(tǒng)稱四村為董家店。清咸豐三年(1853),董姓發(fā)起同四村同打起寨墻稱董店寨。后集市從王集遷來,稱董店集,解放后稱今名。 |
清初有一董姓在黃莊村頭開店,來往客商統(tǒng)稱四村為董家店。清咸豐年間,筑寨墻稱董店寨。后集市從王集遷來,稱董店集,解放后稱今名。 |
據(jù)《王氏族譜》載:“吾睢州王氏,原籍陜州城內(nèi)王家胡同。明洪武四年(1371),始祖璉公仕睢,任黌宮教諭,葵丘家焉,租地寄居于此,筑建村稱王樓。 |
宋時王氏由河北遷此,人少村小稱小王莊。明初,知府經(jīng)此,見一百歲老叟,紅棉束發(fā),足登花鞋。問,何有少心?曰:我雖過百,還有一百四十一歲老母。知府稟帝王知。即御筆題:“花甲重逢尚余三七歲,古稀再度猶欠一載春秋”。建坊褒獎。適村有集,名村王老人集,簡稱王老集。解放后稱今名。 |
明洪武年間柴氏始祖三全,字自立,號省菴,以軍功授睢陽衛(wèi)指揮使,攜眷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筑寨,稱柴家寨,簡稱今名。 |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付貞筠由城內(nèi)遷此,以氏名村稱付莊。 |
明代七里河經(jīng)此折彎,狀似轆轤,以此名村,故名轆轤灣村。 |
因村處徐大樓與付莊小河北岸,故名河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