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縣志記載,此村周邊泉水河流眾多,因此故名五里泉,又因泉、源意思相通,改名五里源。民間又叫五聯(lián)營的原因是這里原有五個自然村,各因姓氏提名為丁莊、姜莊、康莊、馬莊、閭莊,后隨人口增多,聯(lián)為一村,故名五聯(lián)營。 |
因為緊鄰五里源村南側,且村莊較小,原稱小南莊,后隨人口增多,村莊擴大,去小稱為南莊。 |
傳南北朝時,有一位將軍姓馬名坊字子安,他途徑此地,見此地有一甘泉,泉水清澈透明,景色宜人,就在此處暫時居住下來。后來外鄉(xiāng)人及附近的人們,也陸續(xù)來此安居,逐漸形成村落。人們?yōu)榧o念馬坊將軍,故名馬坊村。 |
李固古稱濁鹿城,東漢末年,曹丕篡位稱帝,漢獻帝劉協(xié)被貶為山陽公,住山陽縣(今焦作市墻南村)濁鹿城(今修武縣李固村南)。曹丕為防止?jié)h獻帝叛亂,派將軍李固帶兵住濁鹿城監(jiān)視,因其為人正直,善待百姓,后人逐漸將濁鹿城叫為李固城,簡稱李固。 |
民國二十年縣志載:明初焦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形成村莊,就以姓氏取名焦莊。又因郇封鎮(zhèn)也有焦莊村,此焦莊在北,就改名為北焦莊村。 |
傳很早以前,此地河流交錯,湖泊遍地,物產豐富,居民聚居于此,擇高處建房,故名水寨。后因村民相互爭奪地盤,就在村中立石碑一塊,石碑西為西水寨,以東就是東水寨。 |
傳很早以前,此地河流交錯,渠塘遍地,物產豐富,人們聚居于此,擇高處建房,故名水寨。后因村民相互爭奪地盤,就在村中立石碑一塊,石碑西為西水寨,以東就是東水寨。 |
傳唐朝以前和西板橋一個村,當時人口不多,居住分散,村的四周河溝縱橫,人們?yōu)榱私煌ㄖ,就在村口用石板架起了很多石橋,也叫成了板橋。唐朝時,當?shù)毓俑诖逯薪艘蛔蓮R。由于受迷信思想的影響,人們蓋房都想遠離寺廟,也因河溝的自然分別和人口的增多,逐漸就有了東、西板橋之分。如今人們還流傳著“東板橋、西板橋,當中夾著個二郎廟”的傳說。因在西板橋及二郎廟之東,故名東板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