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圣宗耶律隆緒統(tǒng)和二十六年(998),承天太后(蕭太后)置利州,2013年撤大城子鎮(zhèn),分建大城子街道和利州街道,因“古利州城遺址”在轄區(qū)內(nèi),故稱“利州街道”。 [詳細(xì)] |
后金末期,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派一支蒙古族人來此駐牧,因此地樹木成林,狼虎成群,故蒙古族人砍樹伐木,將周圍堆積如城,人居其中以御狼虎,故蒙古族人稱此地為“伊和浩特”,漢語譯為“大城子”。 [詳細(xì)] |
南公營子之名,蒙古語為“吾門圖宮根浩若”,源于清康熙二年(1663),喀喇沁左翼旗札薩克奇達(dá)特把王爺府從官大海遷到此地,因此時奇達(dá)特已世襲“鎮(zhèn)國公”故人稱新王府為“宮根浩若”,漢語意為公營子,1961年因建平縣的公營子劃入喀左縣,為示區(qū)別,特在此名前加一方位詞南,故名南公營子。 [詳細(xì)] |
山嘴子之名,蒙古語為“哈日和碩”。源于清初,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派一支蒙古族人到滲津河畔地駐牧成村。由于此村位于黑色的兩山之中,山口如鳥的嘴喙一樣,故名山嘴子。據(jù)《漢書·地理志》載:“右北平郡縣十六,石城縣(今山嘴子鎮(zhèn)黃花店村)取碣石如城以名之!薄 [詳細(xì)] |
公營子,源于清朝中期,喀喇沁右翼旗鎮(zhèn)國公來此地修建府邸,蒙古語為“宮根浩若”,漢語意譯為公營子,故名。 [詳細(xì)] |
源于清乾。1736-1795)年間,有多支關(guān)內(nèi)漢族人逃荒到喀喇沁右翼旗,努魯兒虎山東麓的毗鄰?fù)聊赜乙砥斓囊黄碌厣下鋺舭布遥⒃诖说氐纳喜、中部、下部各建有一村,每村三姓(戶),因此村居中,故名為中三家?[詳細(xì)] |
源于清中期有關(guān)內(nèi)漢族人來到蒿桑河西岸落戶成村,因村邊有一座遼代白塔,故名。 [詳細(xì)] |
清初有關(guān)內(nèi)漢族逃荒到此地落戶安家成村后,在村旁建一關(guān)帝廟,漢族人敬稱“關(guān)羽”為老爺,故又稱老爺廟。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