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時有三個自然村,即南和村、北和村、中和村。因社會戰(zhàn)亂,三個村合并為一個村,取中和村名稱命名。1912年中和鎮(zhèn)以所在方位劃分中和東街、中和西街、中和南街、中和北街四個村。 |
明初,有康、呂、牛三戶住此,初名三羊莊(其名稱來歷含義失考),民國十二年(1924)更名東小吳。 |
在漢朝時有三個自然村,即南和村、北和村、中和村。因社會戰(zhàn)亂,三個村合并為一個村,取中和村名稱命名。中和鎮(zhèn)以所在方位劃分中和東街、中和西街、中和南街、中和北街四個村民委員會。 |
在漢朝時有三個自然村,即南和村、北和村、中和村。因社會戰(zhàn)亂,三個村合并為一個村,取中和村名稱命名。1912年中和鎮(zhèn)以所在方位劃分中和東街、中和西街、中和南街、中和北街四個村民委員會。 |
在漢朝時有三個自然村,即南和村、北和村、中和村。因社會戰(zhàn)亂,三個村合并為一個村,取中和村名稱命名。1912年中和鎮(zhèn)以所在方位劃分中和東街、中和西街、中和南街、中和北街四個村民委員會。 |
明初僅有一黃姓居多,初名小吳(來歷、含義失考)。后更為西小吳。 |
因改村東北1公里處,原有一座二郎神廟,村以廟名(“羊”為“楊”的諧音)。 |
自明初有朱、劉、張三姓有山西洪洞縣遷來獲邑定居,叫“許北官莊”(原意失考),后因村處低洼,又西遷半里(即今址),遂將村名簡稱“北官莊”。相傳至清末,在東南部村住過一個大官,小營扎兵營,在此住過一個小官,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