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縣城區(qū)洺河以南,故名。 |
地處縣城區(qū)洺河以北,故名。 |
地處鄲城縣城新區(qū),故名。 |
傳,鎮(zhèn)政府駐地吳臺原有李、馬、陳、崔、田、晉、王、許、劉9個小莊。三國時,孫權(quán)北伐中原至此,命建5座廟宇,從此9村合一,稱五臺廟。因?qū)O權(quán)為吳主,亦稱吳臺廟。是清代46大集之一。吳主孫權(quán)建廟臺,故名吳臺。 |
南豐又名孤柳樹、轱轆墳。明代,原有苗、胡、李三家。后從山西洪洞縣遷一大戶李家,村前有一棵千年老柳樹,故取村名為孤柳樹。1946年該村屬鹿邑縣所轄。一次,縣領(lǐng)導(dǎo)來此地考查時,看見一片豐收景象,地又處鹿邑縣城南邊,改村名為南豐集。 |
白馬又名白馬驛。傳為唐宋驛站,該驛站所飼養(yǎng)的馬均為白色,故名。 |
寧平系西漢寧平縣故城,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妹伯姬(寧平公主)封地,故名。寧平又名臨兵城。西晉永嘉五年(311),東海王司馬越靈柩東運(yùn)時,途經(jīng)此地,被石勒的軍隊(duì)追上,大敗晉軍,焚其尺骨,“王公士庶死者十余萬,故后世又稱寧平城為“臨兵城”。 |
宜路系西漢宜祿縣故城。清順治《沈丘縣志》記載:“宜路店,據(jù)舊志,此店或曰迷路。蓋因其地荒蔓,行人多有迷之者,故以‘迷路’名;蛉找岁。蓋因其地從新安集以北為大湖,每歲秋水一望無際,行者多舟,至此方可舍舟登陸,故以宜陸名。二說俱無所考,然于理皆可從!敝两袢杂腥艘浴懊月返辍狈Q之。后因客商過往日益頻繁,有人以“驛路店”書之,1912-1949,曾稱驛路鄉(xiāng)。今人簡稱宜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