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鎮(zhèn)有47976戶,人口為135141人,擁有耕地72300畝,轄順城街、市政街、商場街、定安街、牌坊街、裕民街、育才街、復(fù)康街、菜市街、文明街、安古城、舊壘頭、徐家莊、錨營、抬頭、西良馬、東良馬、六良馬、六朗營、支家方碑、溫家方碑、趙莊、楊家方碑、馮家方碑、西石莊、東石莊、裴辛莊、陳馬莊、林子里、胡合營、留雙營、月耳營、佃士營、撒-、孤-、都大營村委會;氣缸蓋廠、辛集化工廠、辛集中學(xué)、鐵路宿舍…… |
田家莊鄉(xiāng)有14002戶,人口為49950人,擁有耕地98135畝,轄田家莊、試炮營、王莊營、張董牛、尚家莊、周家莊、北付莊、八里莊、南付莊、郭永莊、木丘、東張口、獅子莊、西王莊、傾井、彭六佐、西劉家莊、東劉家莊、子曰莊、北賢丘、南賢丘、草帽莊、網(wǎng)子莊、袁家莊、耿家莊、南王莊、豆腐莊、史家莊、舊寨、伴當營.…… |
舊城鎮(zhèn)舊城鎮(zhèn)有10958戶,人口為42161人,擁有耕地52401畝,轄舊城、路家莊、大李家莊、北耿莊、西小李家莊、三丘、趙李家莊、梨園、北張村、石家莊、菜園、南張村、田村、王莊、潘家莊、東關(guān)、宮家莊、孟丘、李家莊、田莊、寨子村、雷河、宋家莊、杏元、頓房、軍齊、馬章、孟章、劉章、南章、果園、等報…… |
原名北位伯。相傳戰(zhàn)國時,晉文公大將智堯封為伯(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俸食于此。因南有南位伯,故稱該村為北位伯。清光緒(公元1785年)時去掉“北”字,稱為位伯,沿用至今?谷諔(zhàn)爭初期,位伯鎮(zhèn)境域?qū)偈箍h。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束晉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束鹿縣。1949年,屬束鹿縣三區(qū)。1958年,屬范家莊公社位伯管理區(qū)。1961年,為位伯公社。1984年,撤鄉(xiāng),改置位…… |
據(jù)《束鹿縣志》記載,清康熙時此村即名王口。相傳滹沱河曾流經(jīng)此地,附近村民在此打漁晾網(wǎng),后陸續(xù)有人遷此定居,遂成村落,名“晾網(wǎng)口”。后改“網(wǎng)”為“王”,簡稱王口,沿用至今。抗日戰(zhàn)爭初期,王口鎮(zhèn)境域?qū)偈箍h。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束冀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束鹿縣。1949年,屬束鹿縣七區(qū)。1951年,成立互助組。1952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為郭西紅星…… |
據(jù)《束鹿縣志》記載,戰(zhàn)國時大將智伯葬于此地。因村建于智伯墓南,故名南智丘。清光緒時改為南智伯,后又改南智丘,沿用至今。戰(zhàn)國時期,南智邱鎮(zhèn)境域?qū)儆跁x國。清光緒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束鹿縣。1958年,分屬西小王公社南智邱管理區(qū)、小車城管理區(qū)。1961年,析出,成立南智邱公社。1984年1月,改為南智邱鄉(xiāng);同年,撤鄉(xiāng)置鎮(zhèn)。1996年,西小王鄉(xiāng)并入。南智邱鎮(zhèn)有10219戶,人口為38709人,擁…… |
相傳明燕王掃北時在此扎南北兩營。后留部分兵士定居建村,因兩個村均靠鴨河(故道尚存),南營得名前鴨河營。1965年簡化為前營?谷諔(zhàn)爭初期,前營鄉(xiāng)境域?qū)偈箍h。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深束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又劃屬束鹿縣。1949年,屬束鹿縣七區(qū)。1958年,為和睦井大星公社鴨河營管理區(qū)。1961年,析出,成立鴨河營公社。1965年,改為后營公社。1984年,改置后營鄉(xiāng)。1996年…… |
相傳漢時這里是一個十幾戶的小村,劉秀走國至此,井里蛤蟆很多,欲飲戰(zhàn)馬而不成。從此更名為蛤蟆井。由于這里是古縣城到保定的必經(jīng)之路,過往客人很多,許多來此投宿定居。大家和睦相處,被譽為“和睦鄉(xiāng)里”,遂改“蛤蟆”為“和睦”,稱為和睦井?谷諔(zhàn)爭初期,和睦井鄉(xiāng)境域?qū)偈箍h。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深束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屬束鹿縣。1949年,屬束鹿縣七區(qū)。1958年,為和睦井公社和睦井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