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鎮(zhèn),古代屬于《禹貢》雍州地,為西羌生息之地,西漢在民和縣境建允吾(讀音:沿牙)縣,統(tǒng)屬上川口地區(qū);明、清上川口大部分村莊為東伯府李土司封地;民和建縣前,上川口屬碾伯(今樂都)縣之一堡。 1930年建縣后,改上川口堡為川口鎮(zhèn),成為縣治所在地,是境內(nèi)政治、經(jīng)濟、文化之中心。 |
古鄯鎮(zhèn),漢代為金城郡轄地、龍支縣治,東漢為隴右郡都尉治所。 隋唐時期,龍支隸屬隴右道部州。 元時屬甘肅行省,為西寧州轄地。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此設驛站,為西寧衛(wèi)7個驛站之一。 清又設巴暖三川營于此,駐兵鎮(zhèn)守。 古鄯曾為古絲綢之路(南道)和“唐藩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 |
馬營鎮(zhèn),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以前,屬河州邊外地。 道光三年(1823年),改隸西寧府循化廳。 民和建縣時歸民和縣設馬營鎮(zhèn)。 1953年,改設馬營街政府。 1954年,復名馬營鎮(zhèn)。 1958年,與轉導鄉(xiāng)、大莊鄉(xiāng)合并成立馬營公社。 1984年,復設馬營鎮(zhèn)。 |
官亭鎮(zhèn),漢代屬金城郡允吾縣;元歸西寧州管轄;清雍正年間起,歸碾伯縣(今碾伯鎮(zhèn)屬樂都縣)管轄,并由世襲土司管理;民國十九年(1930年),從樂都縣和循化縣析置民和縣。 1949年10月,三川地區(qū)設第五轄區(qū)1鎮(zhèn)3鄉(xiāng),即官亭鎮(zhèn)、興文鄉(xiāng)、靜和鄉(xiāng)、丹陽鄉(xiāng)。 1956年,成立官亭土族鄉(xiāng)。 1958年,成立黃河公社,包括官亭、中川、杏兒。 1966年,改名為官亭公社。 1984年,改公社為鎮(zhèn)。 |
明初,巴州溝稱巴川;洪武年間因設驛站而稱巴州驛;嘉靖年間,增修巴暖三川堡山城,改稱巴州堡;民和縣建縣前為碾佰縣轄老鴉峽外巴州堡,建縣后設巴州鄉(xiāng)。 1950年,設為第二區(qū)第一鄉(xiāng)。 1958年,成立巴州公社。 1984年,恢復巴州鄉(xiāng)。 2001年,改巴州鎮(zhèn)。 2006年,聯(lián)合鄉(xiāng)并入巴州鎮(zhèn)。 |
1949年,為太和鄉(xiāng)。 1950年,改稱滿坪鄉(xiāng)。 1958年,成立滿坪公社。 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滿坪鄉(xiāng)。 1985年,改稱滿坪回族鄉(xiāng),年底又取消民族稱謂,改為滿坪鄉(xiāng)。 2001年3月19日,撤銷滿坪鄉(xiāng),設立滿坪鎮(zhèn)。 |
1958年,與塘爾垣、核桃莊2鄉(xiāng)合并成立李保公社。 1962年,分設。 1984年,改為李二堡鄉(xiāng)。 1985年,成立李二堡回族鄉(xiāng),年底,取消民族稱謂。 2001年,撤銷李二保、塘爾垣2鄉(xiāng),合并設立李二堡鎮(zhèn)。 |
民和建縣后稱硤門鄉(xiāng)。 1958年,與松樹鄉(xiāng)、新民鄉(xiāng)合并成立松樹公社。 1962年,分置硤門公社。 1984年,改稱硤門鄉(xiāng)。 2002年,合并蘆草部分村撤鄉(xiāng)建峽門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