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毛仲捐資建橋,人稱“毛仲橋”,因與“芒種”節(jié)氣諧音,改名“芒種橋”。 |
清順治十二年(1655),李氏自歸德南關(guān)小李莊遷至芒種橋東南定居,取名大李莊。 |
明洪武三年(1372),王氏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菜地為家也,因西部有蔡道口西村,故起莊名叫蔡道口東村。 |
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菜地為家,因東有蔡道口東村,故起名蔡道口西村。 |
明代,周氏先祖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縣來到包河西岸,見氏一片肥沃之地,兄即安居下來,且以種菜為業(yè),故給莊取名曰菜莊,后叫蔡莊。 |
明洪武三年(1372),陳氏兄弟二人奉明太祖之詔,由山西洪洞縣出發(fā)至包河西岸置田一坡,修養(yǎng)生息,取名陳莊。 |
明洪武三年(1370),楊氏由山西洪洞縣遷居鹿邑。清道光年間,楊氏后人陸續(xù)遷居于此,并建一土寨墻,以姓取村名為大楊莊。 |
明宣德四年(1429),黨氏遷至武津關(guān)南定居,兄在前,弟在后。明嘉靖四年(1525),九始祖率族人在兩莊之間建一小廟,兩莊地勢較低,故給莊取名黨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