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前屬連江里管轄,包括耕豐南嶺長壩橋長壩里,簡稱龍興宮學士里。 1936年設立保甲制度稱學士保,楓亭區(qū)公所和鎮(zhèn)公所所在地。 1958年稱學士大隊,1984年成立學士街居委會,屬楓亭鄉(xiāng);1996年改為學士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屬楓亭鎮(zhèn)。 |
宋朝時期至清朝時期霞橋屬連江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楓亭鎮(zhèn),民國時期與霞街合保,屬雙霞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與霞街合鄉(xiāng),稱雙霞鄉(xiāng),農業(yè)合作化成立楓光、楓隆2個農業(yè)社。 1950年屬3區(qū),1956年屬楓亭區(qū),1958年屬楓亭公社。 1961年設霞橋大隊,1984年12月成立霞橋居委會,屬楓亭鄉(xiāng),2000年改為霞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屬楓亭鎮(zhèn)。 |
清朝時期屬楓亭驛,民國時期屬楓亭鎮(zhèn),設蘭友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第三區(qū)(楓亭)稱蘭友鄉(xiāng)。 1956年屬楓亭區(qū),1958年后屬楓亭人民公社,設蘭友大隊。 1984年成立蘭友居委會,屬楓亭鄉(xiāng)。 1985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改為蘭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
宋朝時期至明朝時期,稱楓亭市。 清朝時期稱楓亭驛,屬連江里管轄。 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與霞橋合保,改稱雙霞保,屬楓亭鎮(zhè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稱雙霞鄉(xiāng),斗南鄉(xiāng),屬三區(qū)(楓亭)管轄,1962年12月體制下改,稱霞街,屬楓亭公社管轄。 1968年改稱霞街革委會,1984年底起成立霞街居民委員會,屬楓亭鄉(xiāng),2005年起稱霞街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屬楓亭鎮(zhèn)。 |
宋朝時期至清朝時期,屬唐安鄉(xiāng)連江里,民國時期,屬楓亭鎮(zhèn),稱鋪頭保,后改設斗西保。 1961年稱鋪頭大隊。 1984年成立鋪頭村委會,屬楓亭鄉(xiāng)。 于2001年1月18日成立鋪頭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屬楓亭鎮(zhèn)。 |
1985年創(chuàng)辦湄洲灣職業(yè)技術學院初寄楓亭中學上課,1987年校址建于白蛇過路,同年由省教委定為中專學校。 1997年成立福建省公立湄洲灣職業(yè)學校,2003年為解決該校師生的戶籍問題由楓亭鎮(zhèn)政府上報縣政府并批準成立湄工校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
清初時期以前,稱上許。 康熙四十五年(1706)改“許”為“滸”。 1944年前為上滸保,1945年并入斗北保(現(xiàn)斗北村)。 1950年土地改革時改為斗北鄉(xiāng)。 1952年,以砂溪下游(溪流)為界并入斗粦山鄉(xiāng),農業(yè)合作化時,成立朝陽、朝煌兩個初級農業(yè)合作社,1955時期農業(yè)合作化高潮時,上滸并粦星高級農業(yè)合作社,1956時期撤區(qū)并鄉(xiāng)時,劃歸楓亭鄉(xiāng)管轄。 1958時期人民公社化時,粦星高級社(即粦山鄉(xiāng))改為粦山大隊,上滸為二個連(14、15連),1961年改稱為上滸大隊,1984年成立上滸村村民委員會,隸屬楓亭鎮(zhèn)。 |
滄溪自古屬楓亭鎮(zhèn)管轄。 唐朝時期至清朝時期屬唐安鄉(xiāng)連江里。 清朝時期屬楓亭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仙游第三區(qū)。 1958年以來皆屬楓亭公社管轄。 1992年自輝煌村析出,成立滄溪村村民委員會,屬楓亭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