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濂禪寺位于桐柏縣城西六公里的山峽中。殿堂后面,緊臨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巔傾瀉下來,活像一條水晶掛簾懸在空中,將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后,稱為水濂洞。寺因此為名。
豫南名剎水濂寺位于千里淮河之源桐柏山腹地,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開封大相國寺并稱中原當代四大名寺。水濂寺是中國臨濟禪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北佛教活動中心。
水濂寺院座落于桐柏山名勝水濂洞側(cè),枕翠峰,臨壁流,水飛瀑舞于寺右,鳴吟唱于寺左,崇山環(huán)繞,洞鎖煙霞,殿宇巍峨,圣像莊嚴。
寺院所建年代無考。據(jù)碑文記載,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來該寺時遇兵燹匪患;幾經(jīng)興衰。1983年國家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政府批準開放水濂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在各級政府關(guān)心重視下,水濂寺得到完整的修復,先后建成大雄寶殿、庇廬殿、玉佛樓、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禪林院、羅漢堂、華藏圖書館各類殿堂房舍120多間,各類佛菩薩像120多尊(其中大型精雕緬甸白玉佛像堪稱中原一絕),大型木刻金剛12面,歷代僧人傳承保存的頻伽藏一部,日本版大正藏兩
部經(jīng)書二萬余冊。石塔六座,石拱橋五座,
攔河壩一座,儼然一座百寶莊嚴的梵宇佛剎巍然重輝。1993年10月28日水濂寺舉辦佛像開光法會,全國22個省市的佛教四眾弟子1800多人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港澳臺地區(qū)的佛教代表團代表出席了法會,前來觀光的游客達5萬多人,盛況空前。譜寫了水濂寺千年歷史的新篇章。出自《南陽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