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閣: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下坊自然村西北側,金坑,又稱金坪,位于邵武市之西面,是邵武市最為邊遠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也是閩贛間重要的邊貿集鎮(zhèn)。文昌閣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是金坑水尾主要風水建筑文昌宮的核心主體部分,文昌宮坐西北朝東南,方向142,單進廊院式建筑,占地面積519.03平方米,文昌閣立于宮內天井甬道盡頭的平臺上,占地69.97平方米,三重檐四角攢尖頂,三層總高12.39平方米。平面方形,第一層面闊、進深各三間,第二層面闊、進深各一間帶圍廊,第三層則一間見方;結構上由中部從上到下、垂直受力的四根金柱組成承重框架,中立雷公柱支撐攢尖屋頂,結構簡潔,造型穩(wěn)重;建筑裝飾以龍形斜撐為主,梁枋、天花等遍施油飾、
下坊李氏宗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下坊自然村西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磚木結構,坐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建筑本體為單進合院式建筑。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第一代始祖李四六宋代遷徙于此。中軸線上從前往后依次建有天井、前廳、天井、正廳、過雨亭、后廳。總面闊22米,總進深31米,面積為682平方米。前廳為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帶前、后廊。正廳為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帶前廊,前廊為卷棚軒頂。明、次間均為抬梁穿斗式木構架,用才碩大。后廳為懸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兩側為廂房,廂房為單檐三開間樓房。過雨亭為懸山頂,兩側為天井、廂房。該祠堂保存較好,雀替木雕精美,柱礎為
金坑儒林郎第年代:清座落地點: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簡介:坐西北朝東南,由居中的主座和左側小花園組成,總面闊22.37米。主座單進合院式,由門樓(內帶門廳)、主廳、春亭組成,占地面積352.34平方米。宅第外部圍以高大的“一”字迭落式封火山墻,立面門樓磚雕精巧細致,檐下彩繪生動鮮麗;宅第內部布局合理,挑檐、雀替、隔架斗拱及隔扇、花窗等造型精美。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金坑儒林郎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坑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時代為清代。金坑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太簪宅位于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時代為清代。李太簪宅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仲新祠位于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時代為清代。仲新祠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土關位于邵武市金坑鄉(xiāng)金坑村,年代為元至清。簡介:古稱黃土寨、黃土隘,南宋后為閩贛界關,稱王虎關,元代始設黃土寨巡司,明代石砌關墻,清代沿用并擴建,素稱“入閩之咽喉、贛之孔道”。關隘南北走向,以山體為基礎,雄踞山口,東護閩地,西御江西。關門當道而設,條石壘砌,拱券門頂,左右兩壁門栓眼保存完好。保護范圍:東、南從現存黃土關墻向外延伸50米,西至古道,北至省道。2018年,黃土關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