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征天寧寺塔天寧寺塔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天寧社區(qū)工農(nóng)南路近水樓臺北苑以西。天寧寺塔原位于天寧寺內(nèi),今寺已不存。天寧寺塔始建于唐景龍三年(709年),南宋初年寺塔毀于兵火,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是一座集宗教、文風、導航多功能于一體的古建筑。塔為七層八面磚身木檐樓閣式塔,逐層漸收,內(nèi)部為正四方形,塔高42.23米,塔身占地面積54平方米,底層附階占地面積371.58平方米,建筑面積383.08平方米。清光緒三年(1877年)遭寺內(nèi)炊火之災,塔剎、腰檐、外廊、平座等被毀,僅存塔身。天寧寺塔是儀征一座標志性的古建筑,塔室內(nèi)有幾層抹角底部采用先進的扁鐵過梁技術,在江蘇境內(nèi)古塔中屬首次發(fā)現(xiàn),錯層相對而開的壸門,自下而上的收分,顯得塔造型秀
儀征東門水門遺址東門水門遺址位于儀征市區(qū)前進東路東岳廟東南50米處,清真寺排水溝河床上。水門現(xiàn)存水下石工建筑,其上半部磚砌券頂建筑已毀。水門的平面呈〕〔形,東西走向,主體部分由南北兩廂的石壁、進出水口兩側的四擺手、門道及殘存的夯土城墻等組成。水門全長17.5米,西面進水口寬12米,東面出水口寬11.5米。南北兩廂石壁長13.4、寬2.2米、高3.8米。擺手長3.16米,與廂呈45°夾角。水門門洞寬7.7米,過道地面用青石板平鋪而成,下為密集的木樁。水門上券頂及墻體與主城墻連為一體。東門水門始建于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元、明、清三代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繕和加固,一直沿用至民國。作為儀征唯一保存下來的南宋城垣水關,工藝考究,制作
盛氏兄弟故居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工農(nóng)南路29號。盛氏兄弟故居為盛延祺、盛延禧、盛延武三兄弟少時所居住地。盛延祺(1894-1923年),字白沙,為辛亥革命烈士;盛延禧(1899-1996年),字成中,則是有國際影響的著名學者與社會活動家。生前獲法國最高榮譽勛章-騎土軍團勛章,身后享有“中法友誼的開拓者”盛譽,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我的母親》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盛氏故居對于研究和展示盛氏三兄弟的生平業(yè)績有著重要的價值,也是作為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場所。故居原為座北朝南的兩進三院,目前僅剩后進三間兩廂,東邊有三間排房,原為盛家書房,建筑面積230平方米。房屋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檁,抬梁式結構。天井以青石板鋪地。
文狀元橋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前進東路儀征市實驗中學內(nèi)。據(jù)清道光“重修儀征縣志”記載:“狀元橋,在泮池東西各有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通學捐修”。西側的“武狀元橋”(武狀元即康熙丙戌科武狀元楊謙)已消失。東側現(xiàn)存“文狀元橋”,文狀元即雍正癸丑文狀元陳倓。文狀元橋東西走向,為磚石結構單拱橋,橋通長12、寬4.4米。橋基為青磚砌筑而成,橋面、橋拱用花崗石砌筑。橋兩端各有一對石鼓,兩側橋欄上均雕刻有花卉紋,每個望柱頂部均刻有蓮花紋飾
慧日泉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近水樓臺北苑天寧寺塔以北70米處。據(jù)《隆慶儀真縣志》中記載,原在天寧禪寺中。世傳蘇子瞻嘗于寺寫經(jīng),名其泉為“慧日”。井欄質(zhì)地為石灰?guī)r,平面為不規(guī)則八角形,四個長邊第每邊長0.27米,四個短邊第每邊長0.2米,中間泉孔徑0.33米,高0.33米。井南側有隸書題字:“古慧日泉”和楷書題字:“儀征縣知事李清謹志,光緒戊子年(1888)嘉平月王志義鐫”。
商會會館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商會街3號。商會會館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城南社區(qū)商會街3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縣內(nèi)商人周雪松創(chuàng)辦儀征縣商會,負責處理本縣商界內(nèi)部矛盾和對外關系。會館坐南朝北,上下兩層,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有卷棚廊軒。
紀年井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染坊巷33號門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井闌為青石制成,圓形,井壁以青磚砌成,井欄上有兩行題記,每行十字,直行楷書:“元統(tǒng)二年歲次甲戌重陽后有四日命工開泉謹題”,銘文表明此井闌的時代是元代元統(tǒng)二年(公元1334年)。
狀元井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商會街7-1號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井欄為青石質(zhì),平面外作正八角形,現(xiàn)五個面上存有高浮雕圖案,內(nèi)容為新科狀元騎馬游街的場面,形象生動,雕刻精美,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宋代風俗畫。
儀揚運河真州段故道遺址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城南社區(qū)、十二圩辦事處紅旗村光明組及冷紅村大城組。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真州城城墻遺址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前進東路東岳廟圍墻東側、真州鎮(zhèn)海德花園小區(qū)內(nèi)。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儀征鼓樓鼓樓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鼓樓社區(qū)國慶路與鼓樓東路,鼓樓西路交匯處。鼓樓坐北朝南,為墩臺樓閣結構,臺基面闊26.8米,進深20.9米,高6.1米,正中筑券門,臺基上部為歇山頂?shù)臉情w,樓面闊三間8.2米,進深5米,重檐歇山頂,該樓通高14.85米,占地面積518.86平方米,建筑面積174.67平方米。鼓樓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曾是擊鼓報時的公共建筑。嘉靖三年(1524)一度改為關王祠。自始建至清光緒年間曾九次大修,1949年后又經(jīng)四次維修。2000年6月至9月儀征市政府對鼓樓進行不落架大修,恢復了其明清風貌。一樓四周環(huán)繞半步架圍廊,廊深2米;二樓周以回廊,廊深1.1米。一層內(nèi)墻北壁嵌有明代嘉靖年間立《鼓樓關神碑記》
都會街48-2號民居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都會街48-2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河西街八角井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河西街41-3號門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河西街葉氏民居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河西街5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真州清真寺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奎光巷228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趙墩遺址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高橋村趙墩組。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儀征荷葉地遺址位于儀征市真州鎮(zhèn)先進村荷葉組。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