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吳江區(qū) > 同里鎮(zhèn)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同里退思園

      退思園,俗稱任家花園,新填街234號位于同里鎮(zhèn)古鎮(zhèn)區(qū),東連麗則女學,南與退思小廣場、明清街相望,西鄰退思廣場及古戲臺,北靠南濠弄。退思園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該園建筑布局,呈自西向東橫向布局,即西宅東園,與通常前宅后園的縱向布局,似有觀念上的突破。宅園自西向東各分為二,共為四組。整個建筑,布局緊湊,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渾然一體。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從宅開始,到庭院結束,春夏秋冬四景的發(fā)展主線,一氣呵成。主園還穿插著琴棋書畫四藝的精巧構思,可謂匠心獨具,巧奪天工。退思園的主體建筑宅第分東西兩組,西組建有轎廳、茶廳、花廳三進;東組內(nèi)宅,建有南北兩幢各五樓五底的“畹香樓”,并由東西雙重廊與之貫通,俗

      同里三橋

      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三座橋統(tǒng)稱三橋,是同里的橋中之寶,分別建于明、清兩代。沿河青石駁岸,岸邊和歡、女貞臨波倒映,兩岸筑有花石欄。河中船來船去、橋上人來人往,是同里古鎮(zhèn)一道獨特的風景。太平橋,跨于東柳、漆字兩圩。橋為梁式,小巧玲瓏,橋上有聯(lián)一副。吉利橋跨漆字、兩圩,處太平橋、長慶橋中間。橋型為拱形橋,橋之南北兩側都有橋聯(lián),南側一聯(lián)曰: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北側一聯(lián)曰: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橋峙映雙虹。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跨東柳、兩圩,舊名福建橋,又稱廣利橋。橋上有橋聯(lián)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濟,好留柱石待標題。橋聯(lián)表明建橋者義結同心,為民造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橋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匯處,自然形成環(huán)行街道。用時參考30分鐘交

      同里珍珠塔園

      珍珠塔園位于吳江同里鎮(zhèn),即明代嘉靖年間南京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陳王道的府第。陳府因“珍珠塔”故事在江南家喻戶曉,新修復的珍珠塔園,由儀門、轎廳、宏略堂、堂樓(陳翠娥小姐繡樓)、書樓、花廳(玉蘭堂)、茹古齋以及備弄、廚房等建筑群和船塢組成。御史府的大門廳,古稱儀門,門前有石雕平升三級的圖案,相傳人們經(jīng)過時踩踏,可升官交好運。進了儀門,便是轎廳,是客人下轎之處;兩邊排列的執(zhí)事牌,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威嚴。天井對面水磨磚的照墻正中是磚雕的牡丹圖案,寓意吉祥富貴;四角的蝙蝠和雙桃代表著福祿雙全;須彌石座上浮雕著十鹿、八駿、和合二仙等圖案。宏略堂是陳府的大廳,是主人接待貴賓或舉辦婚喪慶典的地方。宏略堂取義于“宏圖偉略“之意。堂內(nèi)楹聯(lián)”傳家有道唯存厚;

      松石悟園

      松石悟園,簡稱“悟園”,即“同里鎮(zhèn)松屏石展館”所在地,古鎮(zhèn)區(qū)石皮弄中,毗鄰吉利、太平、長慶三橋,與珍珠塔景區(qū)一墻之隔,由富觀橋南行百步即抵。全園占地1600平方米,園內(nèi)草木茂盛,竹影搖曳,水彬林陰交織,百年銀杏挺拔巍峨,猶如傘蓋置白色辦公小樓于綠陰之中,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更襯托出女兒墻的端莊靈秀,園景典雅清靜,是一處極佳的藏石、賞石的洞天別院。園名出于收藏者的詩: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書,吾心靜處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譯天書,感悟人生為展館之旨要,故謂“悟園”。在悟園里陳列著一千二百余塊松屏石板畫精品,它是由原鐵道部工程總公司設計部部長張家忻先生及其夫人王月軍女士三十多年苦心收集之珍藏(現(xiàn)已贈同里政府),松石悟園就是同里鎮(zhèn)政府為了永久

      同里耕樂堂

      耕樂堂,位于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jiān)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朱祥曾因協(xié)助江蘇巡撫周文襄公,修建寶帶橋有功,授予他官職,朱祥不愿為官,決志歸隱,引疾家居,一時達官敬重之。周文襄公、吳匏庵、趙半江、莫鱸鄉(xiāng)俱有贈詩,莫又為之記。晚歲益遺世務,日與鄰翁野叟徜徉山水間。耕樂堂是傳統(tǒng)的前宅后園布局,前宅由門廳、正廳、堂樓,后園由荷花池、三曲橋、三友亭、曲廊、鴛鴦廳、燕翼樓、古松軒、環(huán)秀閣和墨香閣組成,園西還有西墻門,可通郊外,是典型的明清宅第。占地4268平方米(六畝四分)。初建時,共有五進52間,后歷代興廢,已非原制,F(xiàn)有三進41間,有樓、園、齋、榭、廳、堂、樓、閣。前

      嘉蔭堂

      嘉蔭堂正門位于尤家弄中段,北門為長慶橋南堍,為柳炳南住宅。柳炳南祖上在北厙有一座宅第,名“綠蔭堂”,民國8年(1919年)一場大火把“綠蔭堂”化為一片廢墟。民國11年柳炳南花白銀二萬兩,購地一畝四分,到同里建宅,為紀念“綠蔭堂”,遂將宅名取為“嘉蔭堂”。嘉蔭堂四進三十二間,環(huán)境靜謐,建筑精巧,特別是各種雕刻,細膩精致,富麗典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嘉蔭堂的正門采用石庫門式的墻門,墻門用水磨青磚砌成,加以灰漿勾縫,整潔光亮。門廳的屋脊中間為“松鶴長春”磚雕。第二進即正廳,其屋脊正中,塑有福、祿、壽三星。正廳,是嘉蔭堂的主建筑,為仿明建筑,俗稱“紗帽廳”。廳上宮燈高懸,落地長窗、紅木幾椅錚錚發(fā)亮,大青方磚地面整潔光滑。桌子上方高懸“嘉蔭堂

      崇本堂

      崇本堂(富觀街18號)位于西宅別業(yè)西鄰,座北朝南,面水而筑。除第三進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外,其余均為民國元年(1912年)重建。占地面積518平方米,共五進二十五間。1986年7月1日【吳政發(fā)[1986]87號】列為吳江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堂名出自“崇哉,崇人之德,本哉,乃根本也”之意。崇本堂原系西宅別業(yè)正廳之西的一組偏屋,為顧氏世居之地,后顧氏日趨衰落,則于清末時賣與商賈錢幼琴(三陽田錢家),錢氏則在此基址上除第三進樓房保存原貌外,其余于民國元年重新翻建。建國后土改時沒收,1980年落實政策前三進歸還錢氏,并由其房主買給法庭,為法庭所有,后二進仍屬房管部門。1990年由太湖風景區(qū)建設辦公室出資購買前四進,并于1991年至1

      思本橋

      思本橋又名思汾橋,位于同里鎮(zhèn)西南郊潦浜村的橋港里。據(jù)同里舊志記載,為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里人葉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吳江市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之一。葉茵是宋代著名詩人,此人樂于善舉,曾為里中修建多座橋梁,思本橋即其一,俗名思汾橋,思本取名“當思以民為本”之意。思本橋架于橋港里中段,東西走向,系單孔拱形橋,橋身皆用武康石砌成。橋全長22.5米,寬1.8米,橋面長5.4米,略呈弧形,橋跨度達9米,矢高4.5米,矢跨比正好為1∶2,拱券(并列砌筑,由七道平行的券石組成)呈半圓形,與水中倒影虛實相接,合成整園,波光粼粼,秀麗異常。該橋具有獨特的形體結構和架橋技術:拱券分節(jié)并列砌筑,由七節(jié)平行的券石

      同里務本堂

      務本堂(新填地124號)位于新填地東首,習稱“葉家墻門”,始建于明末,清光緒二十一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的葉仲甫重建。務本堂建筑保存較好,大體上一仍舊貌。坐北朝南,面街臨河,前后共五進,占地約兩千多平方米。一條深長的備弄,將幾十間房廳隔為東、西兩區(qū)。據(jù)傳務本堂葉氏會看“風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猶如一只朝南伏臥的仙鶴,居中而狹長的備弄謂之鶴頸,一進又一進的房廳即是鶴身。而備弄東西兩區(qū)的建筑群,就是仙鶴的翅膀。最后為廚房和傭人住房,亦即鶴尾。東區(qū),為門廳、轎廳、正廳、戲臺、堂樓及前庭廂房。正廳北向建筑略朝后庭伸出部分,為看戲之用。該處是接待客人的關鍵所在,建制恢宏,雕梁畫棟,氣派非凡,為全鎮(zhèn)廳堂之冠。西區(qū),為房水廊、旱船(船廳)

      中國同里影視攝制基地

      同里鎮(zhèn)具有得天獨厚的水鄉(xiāng)風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十多年來,不僅吸引了數(shù)百萬海內(nèi)外客人,還吸引了大批影視劇組。影視攝制基地指的是退思園附近的一塊石碑和鋪于地上的石刻,石刻上的文字記錄了在同里拍攝的影視劇。1983年,謝鐵驪導演的《包氏父子》劇組第一個踏進了同里,它是由文化部介紹來的,拍成后在蘇州首映,古樸的小鎮(zhèn),寧靜的深宅和長長的石板路給許多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從此,同里鎮(zhèn)與影社結下不解之緣。1986年,中央電視臺拍攝《話說運河》,在同里拍攝了整整一集,拍攝時還動用了船只和直升飛機!对捳f運河》把同里鎮(zhèn)的美名傳遍了全國,影視劇組紛紛慕名而來!都t樓夢》黛玉葬花的花園,《林沖》中林沖魯智深飲酒的小樓,《家春秋》里森嚴的高府,《董

      同里留耕堂

      留耕堂(富觀街35號)(含師儉堂、敦厚堂,王紹鏊紀念館在其內(nèi))位于南旗桿中端,朝南面河。建于清末。共計房屋156間,占地面積5157平方米,建筑面積3051平方米該建筑共有房屋3組,。每組老宅之間,以備弄為界,房主都姓王,同里人將三條備弄合稱為“王家三弄”。每組均為6進,東組房屋為明正統(tǒng)(1436--1449)時,江西右布政使何源歸老之宅,稱為“遺老堂”。后為居鄉(xiāng)隱者王有慶購得,更名為“師儉堂”。中間房屋稱“敦厚堂”,始創(chuàng)于清康熙年間。其中,第5進房廳,通面闊17.85米,通進深10.63米,總高5.21米。其對面現(xiàn)存門樓一座,上刻“忠厚貽謀”4字。西組房屋由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舉人王文沂重建始創(chuàng)留耕堂。雍正七年(1729年)

      富觀橋

      富觀橋舊名慶榮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zhèn)倉場弄北部。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里人寧成始建,初名為慶榮橋。明成化二年(1466)里人顧寬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里人沈敬宇募資修建,易名富觀橋。清嘉慶十八年(1813)修建(橋南堍西側橋石上鐫有“大清嘉慶十有八年歲次葵酉里人募捐修建”字樣)。1997年9月15日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34米,寬2.85米,矢高5.1米,跨徑9.4米。橋面上北邊橋坡中段,建有4平方米的平臺,東邊橋面設有坐欄(條石)供過往行人休憩。橋北直角相交著兩個橋臺,分別向西、北延伸,有石階14級和15級。早先,在橋面上曾筑有木柵欄,作為防守之用。拱券中部有一“鯉魚跳龍門”的浮雕,畫面樸實無

      西宅別業(yè)

      西宅別業(yè)(富觀街21號)位于同知衙門東首。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該宅朝南面河,現(xiàn)存5進,占地面積2153.52平方米,建筑面積1282.68平方米。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zhèn)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政辦[1994]字第75號】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西宅別業(yè)系明萬歷壬辰(1592年)進士、江西兵備道顧自植宅第。續(xù)建、修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該宅原共7進99間。其第2進五開間正廳,于1958年因屬危房而拆除,現(xiàn)成空地。其后花園名曰:“愚園”,習稱“顧家花園”,在60年代前后,由街道居委會辟為蔬菜地!拔母铩逼陂g,毀園建房,園此無存。西宅別業(yè)大部分為房管部門居

      經(jīng)笥堂

      經(jīng)笥堂(富觀街48號)位于文衡第西鄰,朝南面河。建于民國初年(1912--1915),系任申甫所建。原共5進38間1161平方米,現(xiàn)存1—4進。該堂具有中西合壁建筑風格的深宅大院。房屋的第一進是3開間的墻門間,大門外墻面用紅磚扁砌而成,不粉刷,室內(nèi)外地面高度差較大,大門前用三步石級,大門上方用半圓形裝飾門框,風火墻上有一個做人民公社辦公室時建的大五角星,旁邊兩間南部各帶蟹眼天井一個,東部留有備弄,弄口是小石庫門。第二進為3開間茶廳(大廳),廳前有軒,廳內(nèi)有保存完好的雕梁畫棟,棹木(官帽翅)上有人物山水雕刻,山幅云上有孔雀雕刻,大梁上鳳戲牡丹雕刻,還有戲文雕刻等,該廳因50年代被同里公社做辦公室時上面吊了頂,這些雕刻在“文革-”中被吊

      東溪橋

      東溪橋位于爛樹頭東首,跨東、成字兩圩,橋為拱形,初建于元至順元年(1330年),明永樂中李傳等重建。成化三年里人丁原吉、顧昶等鑒于“東溪橋距湖不半里,風濤作時,川圯低隘,行人苦之。昶捐資六百金,移建于內(nèi)(今址),改為東新橋,為鎮(zhèn)上諸橋之冠”。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里人重建,復為東溪橋,習稱大東溪橋(以別稱普安橋為小東溪橋)。解放后將拱橋改為鋼筋水泥擱梁平橋,曾將原來東溪橋界石碑一塊橫砌于北側橋墩西向中部,界石上部雕鑿“東溪橋”三字楷書,下半部分十二字較小,分列三行,每行四字,為“大明嘉靖四十年正月吉日立”。此明代石刻,雖歷經(jīng)風雨,仍清晰可辨。該橋為鎮(zhèn)東通道,舊時,橋面上裝有木柵門以資防衛(wèi)。橋北堍東向沿河房舍,清代曾在此設立厘卡,

      三謝堂

      三謝堂(富觀街52號)位于南旗桿東首。建于明末,系邵氏宅第,朝南面河。邵氏認為此處是風水寶地,要后代謝天、謝地、謝祖宗,故將此宅起名為“三謝堂”。清初曾被擴建,并將其內(nèi)部墻體進行了重新分隔。該堂面闊3間,通面寬8.4米、通進深6.8米、總高4.45米。建筑面積57.12平方米。低檐口和木制柱墩是該建筑的典型特征。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zhèn)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政辦[1994]字第75號】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三謝堂為一般民居,內(nèi)部結構均未裝飾,既無斗拱,也無雕花。擴建后將其內(nèi)部墻體進行了重新分隔,其后部原有墻體向前移動了1.10米,并將右?guī)恳环譃槎,隔出一條寬1.50米的走道。擴建部

      陳去病故居

      陳去病故居同里鎮(zhèn)三元河畔,有一條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遠處,便是陳去病故居。大門面街臨河,罩墻高聳,環(huán)靜幽靜。陳去病故居是一處古樸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點平方米,門楣上方原有“孝友舊業(yè)”匾額,進門見有半亭、家祠舊跡,百尺樓、浩歌堂等建筑,歷經(jīng)風雨滄桑,垣幾近殘危房。進門朝東有一月洞門,楣額“綠玉青瑤館”五字,已是青苔微綠。據(jù)載,綠玉青瑤館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畝二分半,共有房屋42間,大門面西,房屋臨河而立,故居內(nèi)原有楣額“孝友舊業(yè)”四字,進門原有半亭,現(xiàn)已不存。宅內(nèi)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樓、綠玉青瑤館、書記及家廟等。故居浩歌堂面闊三間,1920年此屋落成時,陳去病適閱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會

      禮善堂

      禮善堂(上元街178號)位于嚴家廊下東端,朝南面河。共有房屋4進51間1135平方米。其中,1、2進建于民國20年(1931),3、4進建于清光緒初(1875--1878),系任氏宅第。該堂以備弄為界分東、西兩部分,且分別有3個石庫門對外。東部4進,前2進是2開間樓房,后2進是平房。西部4進3開間樓房。禮善堂南部沿街第一進是5開間樓房,樓房兩角上各有砌在墻中界石一塊,界石上是“任禮善界”四個字,東起第二間處有條備弄,備弄東前兩進是2開間樓房,后兩進是平房,備弄西是四進3開間樓房。西部第一進和東部后兩進是公有的墻門間及各戶柴間、什雜間等。禮善堂朝南有3個石庫門,分別稱東石庫門、西石庫門和弄堂口石庫門,東面第一進房后和西面前三進房后都有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

      中華性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同里著名的旅游勝地退思園東側,和這個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園林只有一墻之隔。這里是1902年建立的麗則女校舊址,環(huán)境幽雅,樹木蔥蘢,鳥語花香,景色宜人。為建成這個博物館,同里鎮(zhèn)投入300多萬元修建與改建房屋,它的一部分展區(qū)是清末民初的西洋建筑風格,另一部分展區(qū)則是典型的江南古園林風格。改建后的中華性文化博物館室內(nèi)展覽面積有3800平方米,室外園林面積有5200平方米。館內(nèi)展示了中國數(shù)千年來的古代性文化實物、雕塑、圖畫、書籍等2000余件,其中最古老的展品距今8000多年,距今5000余年的珍稀展品則有20多件。展覽內(nèi)容分為:原始社會中的性、婚姻和婦女、日常生活中的性、特殊領域中的性。并設有遠古文化和性崇拜、婚

      蔚文堂(范煙橋故居)

      蔚文堂(范煙橋故居)位于漆字圩范家埭,坐西朝東。是范葵忱(范煙橋父親)與范劍英的祖?zhèn)鞣慨a(chǎn)。清代早期所建,共有房屋四進34間636平方米。蔚文堂是近代名人范煙橋出生、生活和學習之所,故也稱為范煙橋故居。蔚文堂的四進房屋都是3開間,第一進中間是墻門間,方磚鋪地,6扇竹絲墻門對外;第二進平房東面有軒,軒內(nèi)用硬木彎椽,月梁及月梁下有花紋木雕;第三進是三樓三底兩邊帶廂房,南廂房有樓,對天井是老式落地長窗或半窗;第三進也是三樓三底兩邊帶廂房,北廂房有樓。在一、二進的南面還有小的二樓二底和2間平房。天井里用花崗石的石板鋪成,天井東有普通門樓,門樓上未見文字和雕刻。不少窗可以看出制作時是用蠣殼透光的。在抗戰(zhàn)前蔚文堂房產(chǎn)歸范葵忱與范劍英遠房叔侄共有,

      沈丹忱宅

      沈丹忱宅(魚行街196號)位于前漆字圩。朝向南,是民國時期建造的,共有房屋三進39間754平方米。沈丹忱宅第一進是5開間平房,第二進是5開間兩層樓房,第三進是4開間三層樓房,其中間及北面還有一些附房。第一進東面1間有出入備弄,備弄口是小石庫門,中間是墻門間,對外是大石庫門,三進房屋間有兩個石板天井,天井南都有門樓,現(xiàn)門樓上已無雕刻;前二進都是仿清代建筑,第二進樓前有軒,軒內(nèi)有花草及花籃雕刻,雀替雕成竹枝狀,房內(nèi)也有少量木雕。第三進是中西合璧的三層建筑,室內(nèi)地面與天井地面高度差達1米多,用5層條石石級通行,地板下每間都有圓形通風口,清水墻,窗洞門洞上用磚拱過墻,墻厚達50厘米,室內(nèi)都用泥幔頂。沈丹忱宅初建時為旅館用房,解放初由街道、稅

      同里肖甸湖森林公園

      江蘇省吳江肖甸湖森林公園,位于吳江市同里鎮(zhèn)東北部。東南與著名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周莊為鄰,西與千年文明古鎮(zhèn)同里相連,北面和南面傍依千頃碧波的澄湖和白蜆湖,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交通便利,是同里與周莊旅游線路的必經(jīng)之地。一九九八年五月被江蘇省農(nóng)林廳批準為江蘇省吳江肖甸湖森林公園,公園是以生態(tài)優(yōu)化,森林景觀、田園景觀、水網(wǎng)景觀、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具有平原特色和內(nèi)涵的森林公園。肖甸湖森林公園面積近4000畝(水面2000多畝),面積之大,綠化之好,生態(tài)之佳,江南少有。園內(nèi)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園、香樟園、銀杏園、桃園、藥草園、翠梨園、竹林園、苗圃、魚塘等旅游觀光區(qū)。公園內(nèi)林木茂密,蔭天蔽日,黃鸝、白鷺、野兔等多種野生動物時常出沒。周圍湖泊輝映

      同里太平橋

      太平橋位于同知衙門西首,跨北墻門、倉場弄西市河。初建無考,重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zhèn)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政辦[1994]字第75號】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該橋曾于乾隆十二年(1747)里人范景烈等重建,后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再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里人修建,F(xiàn)為梁式單孔,南北走向。系花岡石砌置,橋臺累砌,欄石全,每一踏級只有15公分左右,鑿有防滑槽。橋面石梁、石欄均用巨型石條架設。橋長12.14米、橋面寬2.05米、橋堍寬2.39米、矢高2.30米、跨度3.40米,為低坡小形制。東向柱石上刻有橋聯(lián)“永濟太平南北路,落成嘉慶廿三年”。以上二橋

      同里吉利橋

      吉利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zhèn)區(qū),跨漆字、秵穬兩圩,處太平橋的東南面、長慶橋的西南面。北宋始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里人范景烈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里人又斥資重建。70年代初,因填河拆除。1988年,同里鎮(zhèn)政府重建。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8米,寬2.22米,矢高3.5米,跨徑4.5米。橋身兩側各有一副楹聯(lián)。南側楹聯(lián):“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邨!北眰乳郝(lián):“吉利橋橫形半月,太平梁峙映雙虹!

      同里長慶橋

      長慶橋位于崇本堂門前,跨東柳圩、道士埭西市河。始建無考,重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zhèn)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政辦[1994]字第75號】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長慶橋,舊名福建橋;明成化(1465--1487)中里人謝忱、陳鏞改建,俗稱謝家橋;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里人重建,一名廣利橋;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里人公捐再建,名為長慶橋至今;1988年夏秋,鎮(zhèn)政府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對該橋予以加固整修。該橋拱形單孔,南北走向,花岡石砌置。拱圈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龍門石上刻有“鯉魚跳龍門”石雕一方。欄石全,望柱八。踏級高為15公分左右,鑿有防滑槽。橋長1

      同里龐氏宗祠

      同里龐氏宗祠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年代為1924年。龐氏宗祠在同里鎮(zhèn)珍珠塔景區(qū)內(nèi),原大門在船舫浜,后門臨街面河。龐氏先世由吳江龐山分支大光鄉(xiāng),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龐慶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資興建龐氏宗祠。民國十九年(1930),龐元潤將宗祠從同里下鄉(xiāng)移遷于此。解放前夕,地下黨領導的農(nóng)民自衛(wèi)工作隊,曾駐扎在龐氏宗祠內(nèi),作據(jù)點監(jiān)視同里的地方反動武裝,直至同里區(qū)人民政府成立,該支農(nóng)民自衛(wèi)武裝奉命編組為區(qū)大隊,才從龐氏宗祠撤離。解放后,宗祠改糧庫屯谷之處。2003年后,成為珍珠塔景點的一部分。祠堂前后四進,依次是墻門、穿堂、享堂、寢堂,共四十余間,建筑面積871.64平方米,占地

      同知衙門

      同知衙門(富觀街4號)位于倉場弄東側,朝南面河。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系康熙庚辰(1700年)進士陳沂震宅。雍正九年(1731年)入官房,改建同知衙門。乾隆元年(1736),衙門移駐吳縣東山。移遷后,經(jīng)官發(fā)賣,為諸生王銓以紋銀三千兩購得整個宅地,名為“敬儀堂”。當時占地17畝8分,房屋7進計91間,分別為門廳、轎廳、大廳、儀廳、堂樓。門面為7開間,后寬17開間,東西備弄,后為花園,F(xiàn)存建筑4、6二進,占地面積5186.61平方米,建筑面積2514.60平方米。其中,四進大廳通面闊18.37米,通進深9.20米,總高5.72米。1986年9月6日【同鎮(zhèn)(86)字第64號】列為同里鎮(zhèn)文物控制單位。1994年7月29日【吳

      文衡第

      文衡第(富觀街49號)位于三謝堂西鄰,朝南面河。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系康熙時江西學政周爰訪宅第,清代后期修建。現(xiàn)有房屋3進13間225平方米。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文衡第第一進是平屋3間,中間墻門間用4扇墻門對外,縮進約1米,以減少墻門的日曬雨淋;第二進是正廳,三樓三底西邊帶樓式廂房,房前石板天井,天井南有普通門樓1座(無雕刻);第三進是一樓一底東面帶樓式廂房。該宅保存情況較好,除第二進的門樓于2002年部分倒塌而拆除外,第一、第二進都保持原貌,古式的墻門、梅花格落地長窗、半窗等未加改變。第三進房屋在1993年后,進行了裝修,老式門窗全部換掉,廂房拆除,但主體仍為磚木結構。清末文

      東新橋

      東新橋位于新填地東端,跨東、成字兩圩,在成字圩西北角,東距東溪橋半里許。該處一向無橋,僅有渡船往返。民國以后,成字圩西部工商業(yè)逐漸發(fā)展,電氣公司、火油公司、電話電報局及米業(yè)工會等相繼建立,架橋興市勢在必行。民國16年(1927年)興業(yè)電氣公司股東之一薛淦夫組辦公益社,發(fā)起籌資倡捐建橋,橋址南端選在成字圩西北角岸邊,北端選在新填地中段一楊姓染坊店后門的曠地處。橋為梯形松木梁式結構,橋梯兩側由兩根上下并列的細鐵管緊鉚于自南至北的鐵柱上以作橋欄。木橋凌空而起,東與東溪橋,西與泰來橋高度相仿,橋洞可容裝運百噸米包的駁船通過。橋建成后,行人稱便,商賈歡欣,簡稱為新橋。因梁式木橋,地處市區(qū)要沖,20世紀30年代后期,橋樁逐漸搖晃,鐵欄彎曲,橋板

      吳江科技農(nóng)業(yè)示范園

      蘇州市同里科技農(nóng)業(yè)示范園始建于2007年7月,規(guī)劃總面積15000畝,其中位于北聯(lián)村的一期核心區(qū)面積3000畝。2009年,同里科技農(nóng)業(yè)示范園成為省級“萬頃良田”示范工程。2007年4月,委托南京大學進行總體規(guī)劃,結合現(xiàn)實的土地利用情況,規(guī)劃建設了8000畝優(yōu)質(zhì)糧油生產(chǎn)區(qū)、3000畝特種水產(chǎn)養(yǎng)殖區(qū)、3000畝高效經(jīng)濟作物栽培區(qū)等三大功能區(qū)。通過對土地的集中整理,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規(guī)模化、設施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標準化、服務專業(yè)化、環(huán)境優(yōu)美化、產(chǎn)出高效化”為目標,加快現(xiàn)代裝備、先進技術、優(yōu)質(zhì)資本投入,全力打造集推廣種植有機、綠色等無污染、高附加值農(nóng)產(chǎn)品于一體的農(nóng)業(yè)科技示范園。園區(qū)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保證耕地面積不減少、建設用地不增加、農(nóng)民利益不

      呂氏舊宅

      呂氏舊宅(新填街4號)位于爛樹頭大墻門,座北朝南。建于民國24年(1935),系呂鈺生所建。大墻門內(nèi)呂宅第一進是3開間平屋,原中間石庫門對外,西有備弄,備弄口是小石庫門。第二進是3開間樓房,兩邊是廂樓,中間是石板天井,天井南原有一座門樓,現(xiàn)門樓還在,門已砌斷,雕刻全無。第三進是四樓四底,第二、三兩進樓房都在后進的東廂房作樓梯間上下。第三進樓下第一架壁用軒式結構,軒內(nèi)有硬木彎椽,房屋結點上有斗拱,月梁邊有花紋木雕,雕有花木、童子獻壽圖等;樓房上多數(shù)是梅花格玻璃窗;有的是落地式長窗,有的是裙風板和半窗;山墻都是五柱落地,中間用矮柱、五架梁、三架梁。廂房對天井處有花格欄桿,樓上都是長木樓板,樓下是方磚鋪地。第三進樓房后還有一個形狀不規(guī)則的

      金氏舊宅

      金氏舊宅(新填街58號)位于大東溪橋北堍,座北朝南。建于清代,原系葉履仁宅(春暉堂)一部分,民國38年(1949)有金慎安購得作金氏診所。該宅全是平屋,共有房屋3進14間253平方米。為老式立帖式磚木結構普通民居。第一、二進都是5開間,第一進中間原是墻門間,第三進只有西部1間。當時有墻門、石庫門,窗上有花瓶、人物等雕刻。據(jù)房屋買賣契約附屬裝修記載:第一進墻門6扇、板壁門3堂、地板1堂、半窗2堂、東西披廂半窗2堂、庫門2扇、腰門全,第二進天井口長窗1堂、半窗2堂、室內(nèi)紗窗1堂、玻璃板半窗東西2堂、板壁3堂、地板2間,第三進靠西平屋長窗1堂、半窗2堂。可惜這些裝修大部分已不在了,基本上都是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毀掉的。2008年全國

      泰來橋

      泰來橋跨沖字、秵兩圩,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里人馬而錫出銀五十兩,建木橋,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煥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2003年,鎮(zhèn)政府出資,將東西兩塊石梁置換新石梁(東石梁于1983年秋斷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斷裂),并對橋局部進行維修。該橋是同里鎮(zhèn)中心體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橋,單孔,橋臺為青石,其余為花崗石砌置,東西兩側為木欄,此橋現(xiàn)已--主要通道,行人由其東側中川橋通行。此橋長30.85米,橋面寬3.43米,橋堍寬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橋墩南北內(nèi)側,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貞徐煥章氏建”字樣。柱石上有兩副對聯(lián),東為“重天蝀通蘭鹢,夾岸樓臺護玉龍”,西為“題柱客從云表

      同里敦本堂

      敦本堂(東溪街79號)。位于新駁岸,朝南面河。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系宋氏舊宅。共有房屋5進37間905平方米。房屋前三進都在宋家弄邊,前兩進是4開間平屋,第一進東起第二間是個大墻門間,對外是6扇竹絲墻門,門口4個石級,墻門間寬4.07米、進深10.7米,單獨一間建筑面積就達44平方米。第二進屋面坡度大,像廟宇的屋面,且用筒形的屋脊,較為少見。第三進是3開間樓房,該房樓下50年代由糧食部門做糧食倉庫,恢復住人時大修過,已看不出原貌,樓上仍都是裙風板和蠣殼窗。后兩進位置偏東,與宋家弄之間有一塊較大的院地,第四進是4開間平屋,第五進是7開間平屋。敦本堂無門樓,雕刻很少,裝飾很少,基本保持原貌。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

      延恩堂

      延恩堂(新填街110號)位于大墻門西側,座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初,原系金慎安宅,后為周氏購得,系周仁基宅第。延恩堂第一進原是3開間平屋,周家買下房產(chǎn)后,在全國解放前將平屋改成樓房,并在房后添建門樓一座,門樓上雕有“業(yè)精于勤”四個字,在“文革-”中被毀。樓下墻門向里縮進約50厘米,石庫門對外。第二進也是三樓三底,由于地形原因,房屋不規(guī)則,東面一間北部少一角,成五邊形,西面一間北窄南寬成梯形,樓下不隔斷是一個大廳。廳前中間是石板天井,東廂房是樓房,西廂房是形狀不規(guī)則八邊形的平屋灶間。樓房后有一個大天井,種有許多花木,天井北還有一個柴間,共有房屋2進16間241平方米。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得春橋

      得春橋位于南旗桿東起端,跨東、西兩圩,初建無考。明天順中,里人何蕃、周信重建,成化中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項祥甫等募資重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里人王銓、王廷錦、凌學濂、陸廷聘等募資又重建。1964年移建得春橋為公園橋,為鋼筋水泥橋。1999年為協(xié)調(diào)古鎮(zhèn)風貌,政府出資重建,改水泥平橋為石板踏步橋,中間五塊橋面是從原三元橋移過來的,橋寬2.9米,長7.4米,橋兩側字跡保持原樣,西側為“三元橋”,東側為“里人重建三元橋道光乙亥”。相對于入鎮(zhèn)口的“三元橋”,此橋又稱“小三元橋”。得春橋從建橋至今約有六百年時間,先后七次重建。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澄思堂

      澄思堂(富觀街34號)位于南旗桿西首,石皮弄東,朝南面河。建于清末,系吳傳生宅第。共有房屋3進9間195平方米。澄思堂第一進是一間墻門間,沿街對外是4扇竹絲墻門,中部原有退堂門,上方小閣上過去是家堂;第二進為一間走路間,1963年曾因屋檐塌落而大修,并隔出通道,東部做什雜間,80年代后由同里書法教師張建華辟為“寒石軒”書法室;第三進西部靠石皮弄,是3開間樓房,樓前天井東窄西寬,天井西部有一間廂房,廂房南還有一個灶間是南鄰顧炳生家的。各進房屋今已無門樓和雕刻,但墻上有過去關庫門用門閂洞,兩個天井都用小石子鋪設。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同里上元街積善堂

      積善堂(上元街141號)位于嚴家廊下西首,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陳兆熊和徐洪甫宅第。共有房屋2進32間583平方米。積善堂東部是兩進3開間樓房,第一進樓房后有一座門樓,門樓經(jīng)修理保存較好,但門樓上雕刻已無。兩進樓房間是個石板天井,天井兩側是廂樓,將兩進樓房連在一起。兩進樓房西有一條弄堂,弄堂口南靠橋、西靠河,有座1開間的小樓,小樓屋頂三面落水,成為局部廡殿式屋頂。樓北弄西是4間西邊沿河平房,屋邊有向河挑出的石條組成的河橋,可就近取水;弄堂北還有1個天井、2間小屋及2間平房。該堂為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王紹鏊故居紀念館

      王紹鏊紀念館坐落在同里鎮(zhèn)富觀街35號,原名留耕堂,宅內(nèi)有東、西、中三條陪弄進出,是中國民主促進會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王紹鰲早年生活的地方。紀念館以弘揚王紹鏊精神為主題,通過實物、繪畫、圖片等手段再現(xiàn)王紹鏊生前的光輝業(yè)績。紀念館一樓為專館,陳列有關王紹鏊的文物、實物、圖片、文字等,內(nèi)容共分十二個部分,分別展示王紹鏊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經(jīng)歷。二樓為附館,介紹同里的其他歷史文物。地址: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古鎮(zhèn)富觀街35號(近中川北路得春橋)類型:名人故居紀念館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7:30-17:30門票信息:免費開放。包含在同里古鎮(zhèn)門票內(nèi)

      新填街積善堂

      積善堂(新填街64號)位于東禾會禾即圩新填地東,朝向東南,北與金氏診所相鄰,南近磨坊弄,東面街,西為民居。建于清代,該堂原是磨坊弄春暉堂房屋的一部分,后陳家向葉家購得后改稱積善堂,系私產(chǎn)。善堂共三進,都只有1開間。第一進平屋是墻門間,原有6扇墻門。第二進是客堂間,上面有0-,兩進間有天井及灶間。第三進是樓房,原樓下有暗間,暗間無窗,門與墻壁相同,上面暗藏雙層屋面,很難被發(fā)現(xiàn)。雙層屋面的中間和暗間是用來藏貴重物品的。樓房前的廂房原是樓梯間。該房屋經(jīng)幾次修理已難尋古跡。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同里慶善堂

      慶善堂東溪街114號。位于紅塔埭在永安橋北堍東側,建于民國13年(1924年),朝南面河,共有四進62間,建筑面積1371平方米,是“同里三初”之一陳雅初與其弟陳翰秋的祖?zhèn)鞣慨a(chǎn),堂名“慶善”為吉祥之意,典出《易·豐》“六五:來章,有慶善,吉”之句。慶善堂的雕刻堪為精美,在后兩進樓房前天井處都有木雕,花紋細密,特別是后進,樓上對天井三面均挑出約1米,挑出處檐口置有裝飾花板,欄桿上布有花紋木雕,連木柱上也刻有圖案,各種雕刻花式繁多。慶善堂1986年9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2008年12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同里世德堂

      世德堂(新填街158號)位于新填地中端(新填街158號),為曹氏舊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堂名取祖輩德行世代相承之意。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世德堂創(chuàng)設“曹益隆”醬園,將沿街房屋改為店鋪,其“白元醬油”和“本紹酒”制作工藝精良,風味獨特,一時風靡鄉(xiāng)鎮(zhèn),遠近馳名。清末世德堂出售給敦仁堂錢氏,民國24年又轉售給張氏。該宅原房共有六進,坐北朝南,依次為墻門、轎廳、大廳、堂樓、后樓和下房,F(xiàn)存房屋共五進,計44間,建筑面積1333平方米。2008年12月,世德堂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烏金橋

      烏金橋跨洪字、漆字兩圩,拱形,單孔,青石、花崗石構筑,全長13.4米,矢高2.4米,中寬2.15米,堍寬3.25米。始建于明天順元年(1457年),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年)募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募修。位于鎮(zhèn)西北九里村,是蘇州進同里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同里古鎮(zhèn)的重要入口。進駐同里的小股太平軍,秋毫無犯,里人一夜修復此橋迎接大部隊,并在橋面中心刻有“馬上報喜”石雕,以預祝太平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此橋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99年,同里鎮(zhèn)政府出資,遷移到古鎮(zhèn)區(qū)現(xiàn)址。

      同里普安橋

      普安橋。位于新駁岸東端,亦名小東溪橋,拱形單孔,南北走向,跨后港,初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里人顧寬、沈達重建,F(xiàn)存之橋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橋全長21米多,拱券跨度為7米,由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觀之,甚為清雋秀麗。西側橋身上鐫有“一泓月色含規(guī)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對聯(lián),故當?shù)厮追Q為“讀書橋”。此副對聯(lián)所創(chuàng)意境名“東溪望月”,為古同里續(xù)八景之一。普安橋1986年9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2008年12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亨復堂

      亨復堂(新填街210號)位于中川路,明清街西出口北側。(中川路位于新填地東首,其北側附近為亨復堂)由任家老宅和任家新宅兩部分組成。任家老宅又稱任家北賬房,所置年代在退思園之前;任家新宅又稱任家南賬房,于民國9年左右翻建。該堂房屋分布不規(guī)則,難分進數(shù),多數(shù)房屋朝南,也有朝東和朝西。北賬房中尚存一幢三樓三底的樓房,面闊14米,進深13米,樓前天井南側有一座門樓;南賬房面闊19.89米,進深9.25米。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同里升平橋

      升平橋跨秵稴、洪字兩圩,初建無考,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里人項祥甫等募資重建。20世紀末曾兩次重建為鋼筋水泥橋,單孔,石貼面,橋跨度6米,矢2.5米,寬4.8米(其中間斜坡寬1.2米,兩邊是踏步,各寬1.8米,這樣中間便于車輛行駛,兩邊便于人步行)。橋東西兩邊各有6根方形石柱,且有石欄板護防。橋兩面有兩副對聯(lián),東為“風清云淡升明月,浪靜波平映玉盤”,西為“南抵茶樓聞簫瑟,北去書苑看評彈”。

      同里濕地公園

      同里濕地公園位于同里古鎮(zhèn)的東北部,公園占地約4000畝,栽種有水杉、池杉、毛竹、早園竹、銀杏、白沙枇杷、花卉、苗木等,林地內(nèi)茂密蔥籠、古樸幽靜自然,吸引了等多種野生動物來林地憩息。園內(nèi)地勢平坦,渠塘縱橫,小道密布,呈方格網(wǎng)狀,周圍湖泊農(nóng)田環(huán)繞,自然環(huán)境優(yōu)雅。地址: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屯村社區(qū)東北部類型:植物園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512-63191209開放時間:8:30-16:30。

      羅星洲

      羅星洲為鎮(zhèn)東同里湖入口的一個小島,浮現(xiàn)在約四平方公里的湖面上,以煙雨景觀見勝。羅星洲也是一塊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游羅星洲須乘小船前往,沿途可欣賞同里湖煙波浩渺、魚帆點點的水鄉(xiāng)景色。而放眼望去,眼前的以煙雨景觀聞名的羅星洲寺廟,則會像是浮在碧波上的仙境。羅星洲上有城隍殿、文昌閣、斗姆閣、旱船、曲橋、游廟、荷池、魚樂池等,建筑布局緊湊,集廟宇、園林于一身。每當夕陽西下,由島上可遠望同里湖萬家燈火,別有一番意境。地址: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同里湖上類型:湖泊島嶼/半島寺廟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電話:0512-63333120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同里古鎮(zhèn)門票內(nèi)。

      春暉堂又稱葉家墻門

      春暉堂又稱葉家墻門(上元街171號)位于嚴家廊下中端,朝南,南接禮善堂,北連教師住宅區(qū),東、西為民居。建于清末,系葉氏祖宅,F(xiàn)存房屋兩進,第一進東部是5開間平房,西部是4開間樓房,兩邊帶平廂房,房前天井用大塊碎石鋪設;第二進東部是4開間平房,西部是5開間樓房,房前天井也用大塊碎石鋪設,窗大部分是蠣殼窗。樓上朝北的還有木板窗;第二進后還有一個大院子。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王氏舊宅

      王氏舊宅位于爛樹頭中端,座北朝南。建于清末,原系龐宅典當場,民國36年(1947)有王耐園購得。2003年,典當場內(nèi)王宅尚存四樓四底和東廂房上下,為抬梁式磚木結構,三架梁、五架梁、矮柱等都完好,無雕刻、斗拱。從廂房下小石庫門出入,天井中原有門樓,今門樓下大石庫門還在,門樓已無,而且不能通行。現(xiàn)有房屋4樓4底及廂房共12間230平方米。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來復堂

      來復堂(包括信復堂)(魚行街203號)位于前漆字圩,來復堂部分,東鄰沈氏舊宅,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任氏舊宅。共有房屋4進27間484平方米。信復堂部分,東鄰來復堂,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任氏舊宅。該堂分東、西兩部分,東部共有房屋5進23間415平方米,西部共有房屋4進29間623平方米。內(nèi)有“有道傳家”門樓一座。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蔣家橋

      蔣家橋,又名廣仁橋?鐕兰依认、陸家埭西市河。梁式石橋,東西走向。清乾隆十三年(1748),里人朱東發(fā)等募資重建。此橋在“T”字形河道交匯處,緊貼民居,構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譽為“小橋、流水、人家”之典范。2001年4月,由國家郵政局發(fā)行《水鄉(xiāng)古鎮(zhèn)》系列特種郵票,其中同里以此橋作為代表上郵票版面發(fā)行。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侍御第

      侍御第新填地123號位于爛樹頭西首,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顧寬始建。顧寬重孫顧曾唯于嘉靖癸丑年(1553年)得中進士,后任監(jiān)察御史,該宅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始稱侍御第。該宅基本上均為平屋,墻門間里有斗拱,下層一只斗稍大,上層四只斗稍小,成一大斗托四小斗之形,備弄中有放燈用的龕等。1986年9月,侍御第被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

      楊天驥故居

      楊天驥故居位于紅塔埭(東溪街107號)。該宅建于清末,坐北面南,共有四進,建筑面積511.21平方米,形制似船,故名“船廳”。宅主楊天驥(1882~1958年),為同盟會會員和南社社員,系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舅父。1903年,費孝通之姐、著名蠶桑專家費達生(1903~2005年)出生于此。2005年1月,楊天驥故居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余德堂

      余德堂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成字圩,年代為1927年。該宅由周松庭于民國十六年(1927)農(nóng)歷五月建造,戰(zhàn)爭期間曾由軍隊占用,解放初為當時區(qū)政府的所在地,之后由同里供銷社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其大部改為居民住宅。此宅原有東、西兩路,共110間房屋,現(xiàn)存西路,計四進89間房屋1855平方米。余德堂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任氏宗祠

      任氏宗祠(東溪街103號)。位于新駁岸始建于清初,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退思園主人任蘭生出資進行修建。該祠坐北面南,中軸線上建有門廳、祭殿、享堂共三進,其祭殿面闊三間計11.98米,進深11.85米,左、右各建有三進和一進的建筑。1986年8月,任氏宗祠被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

      福如堂

      福如堂位于竹行埭同泰弄西端,嘉蔭堂南出口。該堂東部為徐氏祖產(chǎn)稱老宅,西部(原街道辦)于清末民初翻建過稱新宅。福如堂為普通老式磚木結構房屋,現(xiàn)存房屋5進50間1133平方米。該堂體量較大,房屋較陳舊,結構簡單,無門樓和雕刻。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谷香村

      谷香村(竹行街13號)位于竹行埭中段,原南北店鋪,隔街相望,現(xiàn)僅存南店鋪,座南朝北,東為點心店,西連原太湖園飯店,南臨河,北面街。創(chuàng)辦于清宣統(tǒng)年間(1909-1911),是馳名遐邇的名牌老店,以營銷茶食糖果為主。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同里泰安橋

      泰安橋跨秵、漆字圩。1997年建,鋼筋水泥橋,石貼面,棟式單孔。橋跨度6米,寬2.8米,矢2米。此橋高度比周圍橋低50厘米,這樣便于車輛及行人過橋,但給游船帶來不便,一年之中,有10天左右汛期難以行駛。橋兩邊有4根柱石,每根柱石雕有獅子。兩邊有石欄板護著。

      式谷堂

      式谷堂(魚行街195號)位于前漆字圩,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范蘭畹、范載與宅第。該堂以弄為界分東、西兩部分,東部2進,西部4進,共有房屋40間678平方米。內(nèi)有門樓一座,6扇墻門對外。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渭起堂

      渭起堂(竹行街59號)位于壩基上,朝南面河。建于民國14年(1925),系同里谷香村創(chuàng)辦人呂鑒青所建。共有房屋3進25間331平方米。該堂門樓及磚木雕刻極為精致,是保存較好的民國建筑。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尤氏舊屋

      尤氏舊屋(竹行街65號)位于閔家灣,北鄰培德堂,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尤培昌宅第。原有房屋4進20間307平方米,現(xiàn)有房屋3進16間277平方米。該宅為普通民居。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列為新發(fā)現(xiàn)文物,予以保護。

      同里長春橋

      長春橋又名魚行橋,跨漆字、洪字兩圩,明成化初里人莫敬、周信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里人錢服周等募修。1997年政府出資重建,為單孔拱橋,跨度6米,矢2.5米,寬4米。

      太湖水利同知署舊址

      太湖水利同知署舊址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富觀街4號,年代為清。2014年6月30日,太湖水利同知署舊址被公布為蘇州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麗則女學校址

      麗則女學校位于南濠弄東端,與退思園僅一墻之隔。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由退思園園主任蘭生之子任傳薪創(chuàng)辦并任校長。麗則女學校址有校門、國恥紀念碑、教學大樓組成,1995年4月19日經(jīng)省政府【蘇政發(fā)[1995]48號】批準列為第四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為吳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女校增設女子藝術教育,開設藝術專修課。宣統(tǒng)元年(1909)開設師范?瓢啵◣煼栋嗉礊辂悇t女子中學),專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女師資。1915年8月麗則女校師范班停辦,同時,高小部(五、六年級)收歸縣立,稱“吳江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初小部(一至四年級)仍為麗則女校私立,1924年同里為吳江縣第二學區(qū)后,初小部易名為“同里女子小學”

      同里朱宅

      同里朱宅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三元街,年代為明末清初。同里朱宅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園茶社

      南園茶社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魚行街86號,年代為清。南園茶社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世德堂

      世德堂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明清街,年代為清。世德堂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同里慎修堂

      慎修堂(東溪街97號)。位于新駁岸,該堂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坐北面南,共有四進房屋。第一、二進為五開間平房,其中第二進面闊13.78米,進深6.16米,第三、四進為五開間樓房。從第二進起,每進后均置有天井,原來都有門樓,門樓上有磚雕字畫和人物,“文革-”中全被砸壞,F(xiàn)第一進門樓處只有地下兩塊石條;后兩座門樓下面用方磚貼面的磚柱和磚柱上下的石條還在,上部古跡無存,原第三進門樓上四個字是“呆叟貽謀”。第三進門樓東有一個花壇,花壇中種有天竹。1986年9月,慎修堂被列為吳江市級文物控制單位。

      俞家灣船坊

      俞家灣船坊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葉建村,年代為清。俞家灣船坊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