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鎮(zhèn)鄧樓村境內故黃河兩岸。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 年)黃河奪泗入淮,由銅山境內穿過,元代大運河徐州段借黃河河道漕運。為保證漕運,朝廷遂筑遙堤、月堤、格堤等,以房村一段保存較好,堤高出地表6-7米,堤頂寬30 米左右。明朝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潘季馴提出遙、縷、格、月4種堤防,遙堤是離河槽較遠的堤,主要用以“約攔水勢,取其易守也”,遙堤增加河道的蓄泄能力,有利于宣泄稀遇洪峰流量。中國明、清時代,曾把遙堤作為重要堤防。月堤呈半月形的堤防。在險要或單薄的堤段,于堤內或堤外加筑形如半月之堤,以備萬一。格堤位于遙堤和縷堤之間的隔一定距離修建的橫向大堤,以防洪水溢出縷堤后,沿遙、縷二堤之間漫延并沖刷堤根。當時這些大堤的修建曾有效的制止了洪水的肆
為文革-時期的建筑,石砌,存有門前立柱、前院房屋及一座二層小樓。主樓位堡樓式建筑,有券頂拱式過門,所有門窗均是拱券式。券頂過門上嵌有五角星,兩邊有 “農業(yè)學大寨,大步向前進”的標語。該建筑保存尚好,現在仍為梁堂村委會所在地。
防空洞為20世紀60年代備戰(zhàn)時修建,通道長約2—3里路,圍山而建,內有石室,砌好的水池?偣灿腥篱T,為保護這些軍事設施及安全考慮用碎石堵住,僅從天井可以進入。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駐軍某部在該地區(qū)修筑了大量作戰(zhàn)坑道和永備工事。由于地方經濟的發(fā)展,一直保護完好的軍事設施遭到一定的破壞,嚴重影響了軍事設施的功能,某部為此曾于1998年分別組織人員,利用半年時間清理了作戰(zhàn)坑道和防空洞,使這一軍事設施得以保護。
銅山林東觀音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位于銅山縣張集鎮(zhèn)吳邵村委會林東自然村,距徐州市十五公里。原此寺廟占地十幾畝,供奉的為觀世音銅像,為尼姑庵,F寺內遺跡多已不存,僅存石質水缸三個。解放前,該寺有東西兩個四合院,東四合院為菩薩圣地,西四合院為住地,有本力、本志、本元、本覺、覺禮、覺權、昌禮、昌羽幾位法師先后在此住持。解放后,原有僧尼或還俗,或遷往外地,寺廟改為學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廟產歸還佛教得到落實。寺廟得以重建,一九八五年正式開放。重建后的觀音庵占地面積五十余畝,觀音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彌勒殿、案房、齋堂十七間, 院內院外,綠樹吐翠,一年四季鳥語花香,香火不斷,F由昌祥法師來此住持
在2009年重建古廟時,立了一塊石碑,碑文上有文字介紹這座廟建于明朝萬歷年間。 姥廟原有前、中、后三大殿,殿內供有神仙及佛教塑像。大殿建筑似為明清時期建筑,現僅存后大殿。廟內原有三塊石碑,現一塊立于村口,碑文已全部磨平,重刻為一九六六年紀念文革-之碑文。據村民們說,這座廟在姥廟村很有名氣,歷史上每年大年初八還有傳統(tǒng)廟會。
閻窩村位于徐州正東20多公里處。5月20日,徐州淪陷后,千余名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闖進閻窩村,將670名群眾逼近一座四合院內,殘酷焚燒,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城內及東郊一部分群眾,扶老攜幼來閻窩避難,有的露宿山坡,有的躲進葦蕩。20日清晨,千余名日軍在飛機掩護下,沖進閻窩村,不到一個小時,這個平靜的山村就有200多名群眾慘死在屠刀之下。殘暴的日軍又從山坡上、葦蕩里把鄉(xiāng)親們趕出來,集中在壩子口的一塊空地上,將青壯年拉出來,趕進葦蕩邊一家姓滕的院落。日軍在門前架起機槍,院子周圍堵上蘆葦,又把十幾桶汽油澆在屋頂與蘆葦上,然后放火,架在門前的3挺機槍噴吐著罪惡的子彈。僅在這個小小的四合院里,日軍就燒死、槍殺670多名無辜的村民,制造了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