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视频77|亚洲免费一级字幕|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亚洲成AV年一区二区三区

    • <button id="kgiii"></button>
    • <bdo id="kgiii"></bdo>
    • <code id="kgiii"></code>
      <button id="kgiii"><source id="kgiii"></source></button>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鎮(zhèn)江市 > 丹陽市 > 延陵鎮(zhèn)

      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延陵鎮(zhèn)文化旅游景點

      [移動版]

      九里風景區(qū)

      鎮(zhèn)江丹陽市九里風景區(qū)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是一個以吳文化為背景,以季子廟為核心的祠廟建筑群。景區(qū)整體以田園水鄉(xiāng)為基調,以古吳文化為主線,是一個集旅游觀光、休閑、古吳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風景旅游區(qū)。景區(qū)內的季子廟是為紀念春秋時期集季子而建的寺廟,1999年經(jīng)過復建,現(xiàn)有64間正殿,陰陽殿、128座神像。景區(qū)內有季河橋、觀音地,谷上聽泉、十字碑、消水石等景點,更有獨特的奇觀異景——沸井涌泉,聞名遐邇。

      延陵季子碑

      延陵季子碑位于丹陽市九里鎮(zhèn)南街北端,季子名札,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曾封于延陵,傳說延陵九里季子廟后有季子墓,碑立于廟前。廟已毀。碑圓首,高2.45米,寬1.06米,厚0.12米。碑文為“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兩行10字,篆書陰刻,傳為孔子所書。碑下部有唐大歷十四年(779)蕭定重刻,張從申題字20行,每行5字,今左6行因石破損字無存。每行最下兩字在1980年10月扶正入座時嵌入碑座。在碑文兩旁空白處刻有唐建中元年(780)八月樹碑,建堂,及唐貞元三年(787)、宋元祐元年(1086)、明正德四年(1509)、嘉靖六年(1527)五處款識,字跡已不清晰。碑陰刻“改修吳延陵季子廟記”篆額及蕭定撰、張從申書“改修吳延陵季子廟記”,系后人據(jù)

      沸井

      丹陽的季子廟之所以聞名遐邇,不僅是有十字碑、消水石、季河橋等名勝古跡,更得益于這里有獨特的奇觀異景——沸井涌泉。季子廟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廟前的沸井塘邊。根據(jù)志書記載,古代這里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F(xiàn)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濁,各相距尺許。稍遠看去,井欄古樸典雅,神韻別具;走近細瞧,井內水面翻騰鼎沸,滾浪有聲。這奇特的景觀令游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廟周邊的河溝水塘內,還有多處沸泉在滾涌,從不停息,鄉(xiāng)民們謂之為“龍氣”,稱沸井塘為“龍?zhí)丁薄ⅰ胺刑丁。季子廟何時有沸井很難考證,但從南朝劉敬淑的《異苑》一書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沸井已名聲遠播了。拜謁季子廟,觀沸井涌泉是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非常向往的事。南朝張正見來此后寫

      季河橋

      季河橋位于延陵鎮(zhèn)九里村季子廟南大門,又名奈何橋,現(xiàn)座下的九里大塘原為元、明、清時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橋始建于元至正2年(1342),當時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1451)改建為石拱橋,位于當時的季子廟南門之首。季河橋橋體為青白石石質,單孔石拱橋,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長22.3米,寬5.5米。拱橋兩側龍門石上各刻有“季河橋”三字,拱角獅面雕塑為省內罕見。季河橋完整第體現(xiàn)了明代江南石拱橋的工藝特色,古樸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1年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鎮(zhèn)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

      眭氏節(jié)孝坊

      眭氏節(jié)孝坊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柳茹自然村中,牌坊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為表彰柳茹村貢蔭三之妻眭氏而建。節(jié)孝坊東西向,為四柱三門式,高6.6米,寬7.4米,由青石、花崗巖兩種石質組成,三門呈品字。坊柱間、青石坊上雕有花紋圖案。節(jié)孝坊上層嵌豎“圣旨”牌,中層為“節(jié)孝坊”,下層字牌直行刻書“旌表處士貢蔭三妻眭氏之坊”。沿邊有對聯(lián),左鐫刻:“貞明執(zhí)操”右刻“瑤池冰雪”。下方有兩江總督、江蘇布政使、江蘇學政、鎮(zhèn)江知府、丹陽縣令等各級地方官員的多處題刻。該牌坊保存完整,形制較大、壘砌穩(wěn)固、造型古樸優(yōu)美,集書法、繪畫、雕刻于一體,是江南清代牌坊中的精品。1999年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貢氏宗祠

      貢氏宗祠于柳茹村中,現(xiàn)存祠堂建于清代,原為三進,1972年因擴建小學前后進被拆,只留中進。2005年恢復前后進。三進房屋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進深九檁,面闊24.3米,進深10米。祠堂為紀念村中貢姓祖宗貢祖文而建。貢祖文(1103—1182)南宋人,曾任武德大夫都總將軍,秣陵關總鎮(zhèn),與抗金名將岳飛為摯友,岳飛被殺后,貢祖文冒生命危險,將岳飛三子岳霖藏于家中,以年老為由,辭官回柳茹老家隱居。貢氏宗祠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祠堂建筑分布格局,建筑工藝以及岳飛后裔在丹陽分布居住的歷史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

      林家宗祠

      林家宗祠位于延陵鎮(zhèn)松卜行政村中松卜自然村中,該建筑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過,坐北朝南,分布面積為530平方米,硬山式磚木結構,二進五開間,東西山墻為五峰馬頭墻。屋內梁柱粗大,梁上雕有人物故事圖,進深七檁,抬梁式梁架結構,水磨地磚。第一進西廂房二間,第二進后門上刻有“木東水源”四字,現(xiàn)保存較好。林家宗祠對研究丹陽地區(qū)古代祠堂建筑風格、形制、工藝以及林姓族源分布有較高的價值。

      延陵鎮(zhèn)王公祠

      王公祠位于延陵鎮(zhèn)柳茹村柳茹老街中,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明天啟元年柳茹發(fā)生嚴重蝗災,當時丹陽知縣王志道率百姓滅蝗,王志道:進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百姓為紀念王,集資建祠紀念。現(xiàn)存房屋兩進,三開間,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9.2米,前進進深3.7,后進進深8.2米。該祠堂對于研究丹陽地區(qū)明代建筑的風格、形制、工藝具有較高的價值。

      秀才樓

      秀才樓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行政村麥溪自然村中,民宅的晚清房主人是一名秀才,該民宅一直被村民稱為“秀才樓”,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分布面積155平方米,為一進三開間。進深七檁,6.7米,上下二層,門檻石上雕有吉祥物圖案,東西山墻完好,西一間前檐及屋面坍塌,現(xiàn)無人居住。該民宅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晚清民居的建筑風格、形制、工藝有一定的價值。

      麥溪染坊

      麥溪染坊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行政村麥北自然村,該建筑建于清代,坐東朝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分布面積約80平方米,一進三開間,面闊10米,進深七檁8.1米,上下二層,樓板已拆,明清時期至建國后該建筑為麥溪染布、綢緞的地方。該染坊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末民初村民生活,織染技藝有一定的價值。

      丹陽九女墩

      九女墩位于延陵鎮(zhèn)彪塘自然村東,地處平原田間,封土墩,墩體呈圓形,平頂,底徑約60米,高出地面約13米,斷面土層中可見堆積文化層比較清晰,墩表面生長雜樹,民間相傳為季子的陵墓,地表無遺物。 該墩保存較好,形制巨大,是一處高等級貴族墓葬,對研究寧鎮(zhèn)地區(qū)商周歷史有較高的價值。

      前松卜古井

      前松卜古井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松卜行政村前松卜自然村中,井欄為青石質地,井欄高約50厘米、厚約8厘米,內徑約38厘米,外廓為六角瓜棱形,內圓。現(xiàn)仍使用中。該井是松卜村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

      西莊湖古井

      西莊湖古井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莊湖行政村西莊湖自然村。井占地約3平方米,為青石質地。井欄與井座連體。方形井座長85厘米。村民用水泥加建過,井欄上加建壓水閥,F(xiàn)井仍使用。該井是莊湖村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

      莊湖土地廟

      莊湖土地廟位于莊湖村老街內,建于清代,為一方型磚木建筑,進深7.4米,面闊7米,抬梁式梁架結構,歇山頂,廟內墻壁還留有清代壁畫,殘缺不全,有三幅保存稍好。從三幅壁畫的繪畫內容來看,不但有很高的民俗價值,而且藝術性也很高。 該土地廟中的三幅壁畫在我省已十分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重建先賢韋公祠記碑

      重建先賢韋公祠記碑位于延陵鎮(zhèn)昌國中路供銷社院內,青石質,碑高1.8米,寬0.83米,厚0.19米,為三國東吳名臣韋昭(丹陽人)第49世孫韋應鳳(明萬歷年間人),為紀念先祖韋昭所立。韋昭(204—273),字弘嗣,丹陽延陵人,曾任三國時東吳尚書郎、太子中庶子、封為高陵亭候、中書仆射侍中,為三國時期儒林名士,三國時著名歷史學家。于公元273年被吳主孫皓殺害。該碑對研究韋昭生平、歷史以及韋昭祠堂的建筑歷史有較高價值。

      重建大圣禪院記碑

      重建大圣禪院碑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行政村下方便自然村北排水溝上,青石質地,碑首刻有“重建大圣禪院碑記”,左上刻有“中華民國九年仲秋”,碑文記載了重建大圣禪院捐田畝者姓名,字跡清晰,保存較好。該碑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民國時候的寺院修建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丹陽鳳凰山遺址

      鳳凰山遺址位于延陵鎮(zhèn)聯(lián)興行政村西附自然村北200米,為臺形遺址,東南至西北長約350米,東北至西南約250米,近似橢圓形,高出地面約4米。1988年6月,312國道施工前勘察時發(fā)現(xiàn),由鎮(zhèn)江市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師生在1989年7月至11月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300余件,出土文物有素面鬲、腰沿釜、鴨足鼎、雞冠耳盆、扁方形石錛等,從上至下文化堆積依次為青銅文化、湖熟文化、馬家浜文化。鳳凰山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證實6000多年前丹陽就有人類在此居住。 該遺址對研究江蘇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以及丹陽地區(qū)文明起源有較高的價值。

      中松卜古井

      中松卜古井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松卜行政村中松卜自然村中。古井井欄為沙石質,圓鼓形,井欄高約42厘米,厚10厘米,內徑30厘米,外廓為圓形,內圓,村民用紅磚抬高井欄50厘米,現(xiàn)仍使用。該井是松卜村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

      九里功德碑

      功德碑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九里行政村,九里村季子廟內,碑青石質,碑高3米,寬2.87米,厚0.22米,碑文正反面文字記載了大清道光八年,季子廟大殿廊房倒塌,由季札三讓王位,德--人,激起季子廟周邊三縣(丹陽、丹徒、金壇)官員民眾捐款之事。故人留下此碑為功德碑。

      陰功橋閘記碑

      陰功橋閘碑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樂村行政村姚玕自然村,碑刻于民國時期,碑為青石質地。碑方首。碑首刻有“陰功橋閘碑記”六字,左邊刻有“丹陽縣政府令重建陰功橋閘捐款碑記”。右邊“民國二十二年季春立”。碑文記載當年修建陰功橋閘事宜及附近村民捐款姓名,碑完整。該碑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民國時期橋梁修建和水利設施修建有一定的價值。

      黃固莊遺址

      黃固莊遺址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行宮行政村黃固莊自然村東。地處香草河西岸,墩體較大,東西長約74米,南北寬約56米,高出地面約6米,地表生長著樹木。由于村民建房用地,修路取土,現(xiàn)僅存三分之二部分。在遭破壞斷面土層中采集到軟、硬陶片,夾砂紅陶片,鬲足,泥質灰陶片等。紋飾有粗繩紋、回形紋、幾何印紋、網(wǎng)格紋等。為周代聚落遺址。該遺址地表采集的標本的質地、紋飾顯示出鮮明的周代器物特征,對研究寧鎮(zhèn)地區(qū)的吳文化有較高的價值。

      塔路頭遺址

      塔路頭遺址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五星行政村塔路頭自然村北面,地處平原田間,墩體呈長方形。東西長63米,南北寬約32米,高出地面約5米,東高西漸低下。地表生長著農作物。因遺址南側為新修丹茅公路,2008年3月,鎮(zhèn)江博物館考古隊對該遺址發(fā)掘過,出土器物有印紋陶罐等。該遺址對研究寧鎮(zhèn)地區(qū)的吳文化有較高的價值。

      陵丁氏宅

      延陵丁氏宅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延西廟巷。門牌號為21—25號。該建筑建于清代晚期,建筑面積約為246平方米。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三進二院,每進三開間,面闊8.8米,進深七檁7.4米,上下二層,院內青石鋪地,現(xiàn)有人居住,保存完好。該民宅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晚清民居的建筑形制、布局、工藝有一定的價值。

      舊縣古井

      舊縣古井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舊縣行政村舊縣自然村中,井占地約3平方米,為砂石質,井欄高27厘米,厚7厘米,內徑32厘米,外廓為圓柱形,內圓,并有繩索溝痕,井壁用青磚疊砌,井欄下用紅磚加高修建過,F(xiàn)井仍使用。該井是舊縣村明清時期人民生產、生活活動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價值。

      賓村王氏宅

      賓村王氏宅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賓村行政村賓村自然村,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建筑分布面積為108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三開間,面闊12.5米,進深9.4米,上下二層,東西山墻有單峰馬頭墻,后有東西二廂房,水磨磚雕門楣,F(xiàn)無人居住。該民宅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民國民居建筑的形制、工藝有一定的價值。

      庵墩土墩墓

      庵墩土墩墓延陵鎮(zhèn)麥溪安聯(lián)行政村寺墩自然村東南。地處平原田間,封土墩,呈圓形,平頂,墩底徑約60,高出地面約6米,東南處為水塘,地表種植農作物,未見遺物。該墓葬對研究寧鎮(zhèn)地區(qū)吳文化喪葬習俗有較高的價值。

      安聯(lián)寺墩遺址

      安聯(lián)寺墩遺址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安聯(lián)行政村寺墩自然村東,地處平原田間,東西環(huán)水,呈圓形,底徑約160米,高出地面約8米,占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地面生長農作物,斷面可采集到軟硬陶片、灰陶片、鬲足等。紋飾有回形紋、幾何印紋、方格紋、網(wǎng)格紋等。該遺址形制完整對研究寧鎮(zhèn)地區(qū)商周聚落有較高的價值。

      西賀馬家祠堂

      西賀馬家祠堂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樂村行政村西賀自然村中。該建筑建于民國時期,原三進,現(xiàn)僅存一進,建筑分布面積約159平方米,為硬山式磚木結構。一進五開間,面闊19.2米,抬梁式柱架結構,柱梁粗大,進深七檁8.3米,東西山墻完好,前后墻修建過,地面修建為水泥地板,屋面為現(xiàn)代青瓦。該祠堂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民國的祠堂建筑風格,生活習俗有一定的價值。

      韋昭井

      韋昭井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延陵行政村,季子東街60號院內,井建于明代,井占地約3平方米,青石質地,井欄高約39厘米,厚約9厘米,內徑為36厘米,外廊為圓柱形,內圓,井壁用青磚疊砌。井現(xiàn)仍使用。韋昭系三周東吳著名文學家,受封為高陵亭候,韋昭井所在處原系韋昭府邸。當時有房兩進一院,院內東端水井系該井。韋昭井是明代韋氏后人所建的韋昭祠的直接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延陵鎮(zhèn)無字碑

      無字碑位于丹陽市延陵鎮(zhèn)九里行政村季子廟內。碑青石質地,碑高2.67米,寬1.2米,厚0.22米。碑無文字,高大厚實,光滑照人,似鏡子一般。民間文稱“陰陽碑”。無字碑由來亦說季札從小聰明才智,知禮講德,一生的功過由青石無字碑留給后人去評說,無字碑勝于有字碑。

      麥溪老街

      麥溪老街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行政村麥溪自然村,老街南北長約350米,花崗巖沙石平鋪,石塊長95厘米,寬35厘米,厚30厘米。目前丹陽市中仍保存最好的一條老街,老街分主要干道及支干道,兩邊為店鋪、染坊、茶樓,現(xiàn)古建筑僅存部分。該老街區(qū)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清代鄉(xiāng)鎮(zhèn)的建筑風格、布局、人們生活狀況有較高的價值。

      曠侯重建先賢昭公祠記碑

      該碑位于延陵鎮(zhèn)昌園中路供銷社院內,青石質地,碑高1.8米,寬0.83米,厚0.19米,為三國時東吳名臣韋昭(丹陽人)第48世孫為紀念先祖韋昭祠所立。韋昭(204—273),字弘嗣,丹陽延陵人,曾任三國時東吳,尚書郎,太子中庶子,封為高陵亭候,中書仆射侍中,為歷史上儒林名士,于公元273年被吳主孫皓殺害。該碑對研究韋昭生平歷史以及韋昭祠有一定的價值。

      皇莊鄒氏宅

      皇莊鄒氏宅位于延陵鎮(zhèn)麥溪皇莊行政村皇莊自然村中,該建筑建于民國20年,建筑分布面積200平方米,硬山式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一進五開間二廂房,進深七檁,上下二層,后院內有古井一口,井欄青石質地,圓柱形。1988年,東面二間廂房拆除,東一開間前墻用紅磚修建過。該建筑前墻木質結構,木雕有草葉牡丹、鳳凰、人物故事等圖案,木雕細刻精制,現(xiàn)有人居住。該民宅對研究丹陽地區(qū)民國民居建筑的形制、工藝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