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中期,屬楚。
秦代,屬長沙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承陽縣,屬長沙王國。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于蒸水之南置鐘武縣,屬零陵郡。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鐘武縣改稱鐘武侯國,平帝元始元年(1年),承陽縣改稱承陽侯國。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將承陽、鐘武合并稱鐘武、改名鐘桓。
東漢建武二年(26年),改承陽為蒸陽,與鐘武皆稱侯國,屬零陵郡。
永建三年(128年),鐘武更名為重安侯國。
建安初,析蒸陽縣、鄙縣的部分屬地置臨蒸縣,屬零陵郡。
三國時(shí),吳孫亮太平二年(257年),分長沙西部置衡陽郡。
蒸陽、重安、臨蒸屬衡陽郡。
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十年(395年),都縣并入臨蒸縣,屬湘東郡;蒸陽縣并入重安縣,屬衡陽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重安縣改稱重安侯國,臨蒸縣改稱臨蒸伯國。
明帝泰始元年(465年),改重安侯國為子國,屬衡陽王國。
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臨蒸復(fù)稱縣,屬湘東郡。
陳文帝天嘉初,鐘武并入臨蒸,析臨蒸縣西部置衡山縣,倚湘東郡郭。
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析臨蒸縣東鄉(xiāng)置新城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省衡陽、湘東二郡始置衡州,并臨蒸、重安、新城三縣始置衡陽縣,州、縣同城。
大業(yè)三年(607年),改衡州為衡山郡,仍以衡陽縣為倚郭。
恭帝義寧一年(617年),隋在湖廣的政權(quán)被蕭銑的梁朝所取代。
梁鳳鳴元年(617年),仍立衡州,衡陽縣屬梁國衡州,為附郭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衡山郡為衡州,分衡陽縣復(fù)置重安、臨蒸、新城三縣。
七年(624年),并新城、重安兩縣入臨蒸縣。
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臨蒸縣復(fù)名衡陽縣,天寶元年(742年)后,州郡并稱,衡陽縣屬衡州衡陽郡。
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衡州防御使治所設(shè)衡陽縣城,領(lǐng)轄衡、岳、潭、郴、邵、永、道、涪八州軍事。
代宗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治所于衡陽縣城,領(lǐng)轄衡、潭、邵、永、道五州軍事。
大歷四年(769年)徙治潭州,在衡陽以湖南定名的建置中心,由衡陽轉(zhuǎn)移到長沙。
五代十國時(shí),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馬殷割據(jù)湖廣地區(qū)稱楚王。
楚分所有地為二十八州一監(jiān),直隸長沙府,衡陽縣隸屬楚國衡州。
宋,隸屬荊湖南路衡州衡陽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衡州改稱衡州路,衡陽縣隸屬衡州路。
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析衡陽縣東南鄉(xiāng)復(fù)置新城縣(今分屬衡南縣、耒陽市)。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吳王朱元璋改元朝衡州路為衡州府,衡陽縣屬衡州府,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結(jié)束元朝統(tǒng)治歸屬明朝。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并新城縣入衡陽縣。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初二日,吳三桂在衡陽稱帝,改衡州府為定天府。
乾隆二十年(1755年),湖南巡撫陳宏謀,以衡陽縣“幅員遼闊,路當(dāng)沖要,事繁難治”為由,奏請朝廷析其東南境(約今衡南縣)置縣分治。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并衡陽、清泉二縣為衡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9月,裁府置縣,衡州府復(fù)稱衡陽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析衡陽縣城區(qū)及城郊3個(gè)鄉(xiāng)置衡陽市。
縣、市治同城。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月8日衡陽解放,衡陽縣隸屬衡陽專員公署。
1952年4月,根據(jù)政務(wù)院決定,析衡陽縣東南境一、二、四、九區(qū)置衡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