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廟村位于二龍鄉(xiāng)西北方向,東與三潭村交界,南至大灣天井與四棵村交界,西至紅崖大嶺與高丘鄉(xiāng)交界,北至母雞窩、錦雞嶺、壓弓垛與內(nèi)鄉(xiāng)交界。面積40平方公里,轄18個自然莊,6個村民小組,103戶農(nóng)民362人,耕地面積246畝,各小組閑散荒地約200畝,農(nóng)民人均收入1700元,種植業(yè)是該村的支柱產(chǎn)業(yè)。以種植糧食和食用菌為生活主要來源。
該村自2006年至2011年,兩次共集資和捐款8萬余元、國家撥款72萬元,共修村村通主干道3.8公里,村內(nèi)建有移動信號塔一座,電信信號塔一座。交通和通訊十分便利。
該村歷史悠久,唐朝時期著名女將樊梨花,在村北部壓弓垛錦雞嶺一帶安營扎寨、囤積兵馬、除暴安良,后隨唐朝軍隊一起抵御外寇,為邊境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村內(nèi)與四棵岔路口4公里處有清朝光緒年間修建的石廟一座,供奉有火神塑像,自建廟至今(除文革時期)香火鼎盛,游客不斷,因此而得名石廟村。
該村地處深山,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百分八十以上,加上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別適合各種山野菜和中草藥的生長,有珍珠花、香葉菜、香椿、拳菜、樹拳菜、荊芽、野蘑菇等。中藥材有杜仲、天麻、血參、桔梗、山楂、柴胡、梔子、靈芝、山茱萸、連翹等。礦藏十分豐富,位于該村紅崖下有100萬噸以上儲量的鐵礦一座,現(xiàn)正在籌劃開采。
該村旅游景點眾多。自該村入口處有傳說中的-僧控的天井一口,往上依次交仗溝處有天然形成的透風崖,河邊有船石兩座(分為雌雄),形象逼真。前房與石廟組處有漢朝王莽攆劉秀時留下的打瓜石、河中間有天井一口,深不見底。有供奉火神的石廟一座,每年正月十五有三天廟會,香火鼎盛,戲曲演藝,十分熱鬧,是該村的一大亮點。村北邊正南,溝中段有一深不見底的黑水潭,瀑布倒懸,面積有300平方米。有跑馬嶺、養(yǎng)馬寨、三更崖、茶庵、棋盤、石磨、石碾、石臼等樊梨花駐軍時留下的地名、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