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時期,滄州為兗州地,周為幽州地。
春秋時期為燕、齊二國地。
戰(zhàn)國時期地屬燕、齊、趙三國。
秦時分屬巨鹿、濟北兩郡。
西漢高帝五年(前202)置渤?ぃú,《漢書》作勃)、浮陽縣,郡治浮陽(今滄縣東關)。
北魏熙平二年(517),分瀛、冀二州之地,置滄州,治饒安(今鹽山縣境)。
北周大象二年(580)置長蘆縣(今滄州市)。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改滄州為棣州,大業(yè)二年(606)將棣州復改滄州,大業(yè)三年(607)改滄州為渤海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渤?闇嬷荩涞铝辏623年)徙州治胡蘇(今東光境),貞觀元年(627)移州治于清池。
天寶元年(742),改滄州為景城郡,乾元元年(758)復改為滄州。
北宋時,滄州屬河北東路河間府,以清池為治所。
后,滄州為金朝轄地。
元代,滄州屬河間路,治清池。
延佑元年(1314),徙州治于長蘆(今滄州市駐地)。
元至正十八年(1358),又移州治于清池。
明代,滄州屬河間府,洪武二年(136),徙州治于長蘆。
清雍正七年(1729),滄州升為直隸州,屬直隸省管轄。
雍正九年(1731),滄州降為散州,屬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滄州改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廢道制,滄縣屬河北省。
1937年9月日軍侵占滄縣城,建日偽政權。
這時滄縣廣大農(nóng)村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建立了抗日政權,原滄縣運河以西劃為冀中行署八專署青滄交縣,縣人民政府駐錢海莊;運河以東劃入山東省。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接管滄州城。
1947年6月15日,滄城解放,設滄市,轄城關、南關、西關3個區(qū),屬渤海行署一分區(qū)。
1948年初滄市劃歸冀中行署八分區(qū)管轄。
1949年滄市改為滄鎮(zhèn)。
滄鎮(zhèn)、滄縣同屬滄縣專區(qū),滄縣專區(qū)駐滄縣。
1953年11月6日,將滄鎮(zhèn)劃歸滄縣。
1958年4月28日,撤消滄縣專區(qū),并入天津專區(qū)。
9月5日,國務院決定設立滄州市,以原滄縣所屬滄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為滄州市的行政區(qū)域,屬天津專區(qū)。
12月20日,撤銷滄州市,將其所轄行政區(qū)域并入滄縣。
12月22日,撤消天津專區(qū),滄縣劃歸天津市管轄。
1961年5月23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恢復設立滄州專區(qū)。
7月9日,設滄州市,屬滄州專區(qū)。
1967年12月,滄州專區(qū)改稱滄州地區(qū),滄州市屬滄州地區(qū)。
1983年11月15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滄州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
將滄州地區(qū)所轄的滄縣劃歸滄州市。
1986年4月5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將滄州地區(qū)所轄的青縣劃歸滄州市。
1993年6月19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滄州地區(qū),實行地、市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