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稱西戎地。
秦屬小月氏。
漢初為匈奴休屠王牧地。
西漢武帝時在境內置武威、宣威2縣,屬武威郡,郡治武威縣。
東漢仍為武威、宣威2縣,屬武威郡,郡治姑臧縣,隸涼州刺史部。
三國曹魏時仍置武威、宣威2縣,屬涼州武威郡。
西晉廢武威縣,以其地并入宣威縣,屬涼州武威郡。
前涼張軌收祖厲流民在西漢武威縣地置祖厲縣。
后涼、南涼、北涼因之。
北魏設武安郡,治宣威,領宣威1縣,亦名襄武。
西魏承之。
北周至隋,廢宣威縣,以其地并入姑臧縣。
唐置明威府,并設明威戍。
唐大足元年(701)于縣東北境置白亭軍,后降為白亭守捉;唐廣德后歷五代、十國、北宋、西夏等,先后為吐蕃、突厥、回鶻、黨項等占領。
元代置小河灘城,屬永昌路。
明初為臨河衛(wèi).洪武二十九年(1396)在小河灘城址置鎮(zhèn)番衛(wèi),屬陜西行都指揮使司。
1912年,廢州制,屬甘涼道。
1927年,廢甘涼道,屬甘肅省。
1929年1月1日,改為民勤縣。
1949年9月23日,民勤縣解放,屬武威專區(qū)。
1955年10月,屬張掖專區(qū)。
1962年1月1日,屬武威專區(qū)。
2001年9月,屬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