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家?guī)X以東,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東界寧夏隆德縣、南接秦安縣,西連通渭縣、北鄰西吉縣,西北與會寧縣毗連,東南與莊浪縣相依?h境南北長81公里,東西寬68.75公里,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東距平涼110公里,西至蘭州220公里,312國道橫穿腹地,自古為關隴要沖,咽喉之地。素有“隴口要地”之稱!办o寧”一詞,取“寧靜安謐”之意?h城所在地為城關鎮(zhèn),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靜寧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1600-2245米,地形為葫蘆河流域河谷川地、河谷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1098個,山梁總長1652公里,主要山梁有13條,以葫蘆河為界,東側系六盤山分支,西側為華家?guī)X余脈。地層以陸相巖層為主,部分地區(qū)有火成巖出露。土壤為黃綿土、黑壚土、紅粘土、新積土、沼澤土等六個土類,黃綿土為主要土類,占全縣土壤面積的91.18%,分布于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的山坡和梁峁。其中有機質含量為0.92%,全氮為0.072%,速效磷為8.24PPM,速效鉀170.1PPM,適宜種植小麥、洋芋、糜谷、豆類、中草藥等作物。全縣梯田面積達到132.8萬畝,人均3畝,梯田化程度達到90。農業(yè)主產小麥、玉米、谷子、蕎麥、莜麥、高粱等糧食作物和洋芋、豆類、胡麻、油菜、蘋果、早酥梨、蔬菜等經濟作物。
全縣林木有70多種,分屬236科。楊、柳、槐、椿、榆為主要用材林木,分布較普遍,川區(qū)多種植加拿大楊、北京楊、鉆天楊、柳、槐,山區(qū)多植早旱柳、山楊、臭椿、白榆、槐,造林面積達到71.4萬畝,森林覆蓋率8.9%。蘋果、梨、杏、桃、花椒為主要經濟林木,經過產業(yè)調整,逐步形成了“南部蘋果、北部梨”的發(fā)展格局,果園面積達到30.2萬畝,果品總量達到7.3萬噸。種植的藥材主要有:黨參、南沙參、黃芪、甘草等近40個品種。適宜種植的花卉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個品種。已發(fā)現的野生植物有:黃花、野韭、小蒜、莧麻、野胡麻、野蕎麥等40個品種。野生動物,在康熙年間仍見虎、熊、豺、鹿、黃羊、青羊、水狼多種。目前,發(fā)現的獸類有15種,鳥類27種,兩棲爬行類13種,其他蟲類多種。2000年以來,該縣加大了產業(yè)結構調整,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養(yǎng)殖業(yè)以豬、靜寧土雞和牛、羊為主。
靜寧縣內已探明的礦產有:李店鎮(zhèn)杜家大灣鐵礦、仁大鄉(xiāng)高家峽鐵礦和老虎灣鐵錳礦、威戎鎮(zhèn)受家峽鉛鋅礦、城關鎮(zhèn)和司橋鄉(xiāng)交界處的白土岔粘土礦以及高界鎮(zhèn)與會寧縣交界處的罐子峽煤礦,資源有10余種,鉛、鋅、鐵、石灰石礦儲量豐富,品位較高,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
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238小時。年平均氣溫約7.1℃,最熱7月,月平均氣溫19.6℃;最冷1月,月平均氣溫-7.0℃。降水分布時空不均勻,夏天較多,冬春較少,年均降水量450.8毫米,最大值在1964年為690.4毫米,最小值在1971年為228.5毫米,可靠值383毫米,年平均蒸發(fā)量1469毫米。全縣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產生,多年平均徑流深度28.1毫米,年徑流總量2.8621億立方米,其中外縣入境2.2451億立方米,該縣自產6170萬立方米。縣境以葫蘆河為干流,其東西兩側有9條支流,從北向南陸續(xù)匯集,并且境內無天然湖泊。
河流以葫蘆河為干流,東西兩側有高界河、紅寺河、南河、甘溝河、李店河、甘渭子河等9條支流,年徑流總量2.86億立方米。靜寧縣地圖
行政區(qū)劃
全縣轄城關鎮(zhèn)、威戎鎮(zhèn)、界石鋪鎮(zhèn)、八里鎮(zhèn)、李店鎮(zhèn)、城川鄉(xiāng)、司橋鄉(xiāng)、曹務鄉(xiāng)、古城鄉(xiāng)、雙峴鄉(xiāng)、雷大鄉(xiāng)、余灣鄉(xiāng)、仁大鄉(xiāng)、賈河鄉(xiāng)、深溝鄉(xiāng)、治平鄉(xiāng)、新店鄉(xiāng)、甘溝鄉(xiāng)、四河鄉(xiāng)、紅寺鄉(xiāng)、細巷鄉(xiāng)、三合鄉(xiāng)、原安鄉(xiāng)、靈芝鄉(xiāng)等5鎮(zhèn)19鄉(xiāng)、392個行政村、2320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2006年底,全縣總人口46.34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44.45萬人。總面積219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15人/平方公里。民族以漢族為主,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210人,居住較為集中。
歷史沿革
該縣域自漢置成紀縣、阿陽縣,宋置德順軍、隴干縣以來,境內多處置縣,自元代后,始改德順州為靜寧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靜寧之名,始見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靜寧州,沿襲宋、金“靜力寨”首字取安靜寧謐之意,以表達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愿望。
靜寧即古之成紀。據專家考證,歷史上的成紀曾經三遷,而最早的成紀故城就在靜寧,遺址位于現在靜寧縣南部治平鄉(xiāng)和李店鄉(xiāng)交界處的劉家河與五方河二村之間(蘭州大學教授馮繩武《甘肅地理概論》),后經歷兩漢、三國、西晉、十六國至北魏時廢,至北周宇文化時復置成紀縣,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成紀縣治移到秦安顯親川,北宋初年,又由顯親川遷徙至天水,這才是秦州天水成紀。據考證,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相傳始畫八卦,肇啟文明的伏羲氏和“煉石補天”的女媧氏就誕生于此。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滅國十二,開地千里,秦國勢力達到縣境,秦長城經過縣境西北,這里被正式納入秦朝版圖。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隴西郡,縣境屬之。成紀縣設置時間未見于記載,但據古城內出土文物考證,建城時間不晚于戰(zhàn)國,作為縣,始見于西漢初。
西漢時,在今靜寧縣域置成紀、阿陽二縣。成紀在南,治所在今靜寧縣治平鄉(xiāng)劉河村東南約半公里處;阿陽在北,治所在今靜寧縣城南附近。此后成紀縣歷東漢、三國和西晉、十六國時期,北魏時一度被廢,到北周復置,中經隋代和唐初,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秦州地震,秦州州治由上邽(今天水)移至敬親川(今秦安縣北),成紀縣治也由靜寧縣移徙敬親川,與州治同城。漢唐時期,地處邊境的靜寧(即當時的阿陽、成紀二縣)的興衰盛敗,同整個西北地區(qū)的形勢渾為一體。一方面民族紛爭,戰(zhàn)火頻仍,西漢有匈奴,東漢有羌人,十六國有“五胡”,隋唐有吐蕃,先后在西北地區(qū)與中原王朝逐鹿爭雄,給社會生產帶來了極大破壞。另一方面,隨著中原王朝國力的強大,邊境各族人民的和睦往來和中西陸路交通的暢達,經濟文化又有過相對發(fā)展的時期。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中線由長安西行,經甘肅的涇川、平涼、定西,過蘭州,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南線由長安向西南經甘肅臨洮、臨夏地區(qū)到青海,再由青海扁都口進入河西到敦煌。靜寧縣地處“絲綢之路”東段之中線,其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受到絲綢之路商旅往來的影響很大。
宋太宗于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舉兵北伐,滅了遠在太原的北漢政權,統(tǒng)一了北方。但是雄踞于陜甘北部邊境的西夏政權卻與宋王朝南北對峙,始終是宋朝在北方的勁敵。地處邊境的靜寧,其軍事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渭州知州曹瑋在隴山外之籠干川修筑隴干城(今隆德縣城),作為抵御西夏的軍事要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于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靜邊寨。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奏準,以山外(指今六盤山)通邊、靜邊、隆德、得勝四寨建為德順軍,以隴干城為軍治。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置隴干縣于外底堡(今靜寧縣城),并將德順軍治移隴干縣,軍、縣同治一城。紹圣四年(1097年),筑威戎城。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金人南侵,整個中國北部包括靜寧在內沒于金人的統(tǒng)治之下。金世宗大定年間,改靜邊寨為靜邊縣,尋復為寨。金熙宗皇統(tǒng)二年(1142年),改德順軍為順州,隸熙秦路。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德順州,隸鳳翔路,升格后的德順州,領有隴干、威戎、治平、水洛、隆德、通邊六縣,其中前三縣在今靜寧縣境,后三縣在今隆德、莊浪境內。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改德順州為靜寧州,領隆德縣,另將德順州東部分置莊浪州,同隸陜西行省鞏昌路。明初,靜寧州領隆德縣,屬陜西布政使司平涼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莊浪為縣,和隆德縣同隸靜寧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德縣直隸平涼府,靜寧州唯領莊浪一縣。清順治五年(1648年),莊浪縣直隸平涼府,此后靜寧無領縣?滴跞辏1664年),裁撤前明苑馬寺,將安定監(jiān)六營之地并入靜寧州。雍正六年(1728年),因通渭地震,縣治移安定監(jiān),遂割安定監(jiān)屬地隸通渭縣。其時,靜寧州下設二坊十二里。二坊即阜民坊、養(yǎng)民坊;十二里為泰安、樂土、遵教、仁和、義和、通化、廣城、勤農、務本、從政、治安、更名里。
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全縣分為5區(qū),轄123村,隸書屬涇原道。民國十五年(1936年),屬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谷諔(zhàn)爭時期,推行保甲制度,全縣劃為6區(qū)、294保。1940年撤區(qū),改為18個鄉(xiāng)鎮(zhèn)、164個保。1942年,靜寧南8鎮(zhèn)(通野、章麻、良邑、水洛、焦韓店,朱家店、寧陽和計都)劃歸莊浪縣,將莊浪縣廣盈鄉(xiāng)、云翠鄉(xiāng)部分地區(qū)劃歸靜寧。當時靜寧有城關鎮(zhèn)和威戎、仁和、新民、仁當、治平、甘溝、紅寺、高界、單磑、云翠、殷平等12個鄉(xiāng)鎮(zhèn)、105個保。
1935年9、10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紅二方面軍、紅一方面軍長征前后途經靜寧,毛澤東和一方面軍總部在靜寧界石鋪曾作短暫停留。次年10月,紅二方面軍長征途經靜寧,在界石鋪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部分部隊會師,進入陜甘根據地。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進大軍,解放了靜寧,屬定西專員公署。1950年5月25日劃歸平涼專區(qū)。1958年11月撤莊浪縣并于靜寧縣。1961年12月與莊浪縣分設,隸屬平涼專員公署至今。2002年平涼專員公署撤地設市,靜寧縣隸屬平涼市。
2003年12月8日根據甘肅省民政廳《關于平涼市鄉(xiāng)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整的批復》(甘民區(qū)復字[2003]49號),以及平政發(fā)[2003]180號文件:靜寧縣撤銷七里鄉(xiāng),將該鄉(xiāng)并入界石鋪鎮(zhèn);撤銷祁川鄉(xiāng),將該鄉(xiāng)并入甘溝鄉(xiāng):撤銷石咀鄉(xiāng),將該鄉(xiāng)并入古城鄉(xiāng);撤銷田堡鄉(xiāng),將該鄉(xiāng)并入四河鄉(xiāng);撤銷后梁鄉(xiāng),將該鄉(xiāng)并入雷大鄉(xiāng);撤銷陽坡鄉(xiāng),將該鄉(xiāng)并入仁大鄉(xiāng)。撤并后全縣轄5鎮(zhèn)19鄉(xiāng)。
旅游資源
靜寧,是羲皇故里,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悠久燦爛的歷史,給靜寧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獨有的文化遺產。這里有秦漢時期的成紀古城遺址、廟兒坪古文化遺址、靳寺漢墓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存146處,有明代建筑群靜寧文廟、靜寧清真寺,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規(guī)模宏大的成紀文化城,有風景秀麗的西巖寺山、九龍山,有奇峰錯列、幽谷盈香的仙人峽,有紅軍勝利會師地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旅游勝地。
1.文物古跡
瓦垅紋玉琮1984年出土,系墨綠和田玉制作,瑩澤明徹,色度柔和,質地精良,為齊家文化玉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代表,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的禮器。該器高14.7厘米,孔徑6.95厘米,端徑8.2厘米,射高1.65厘米,重920克。形體呈圓角方柱,外方內圓,兩端突射,器表四面以垂直凹槽為界,在四棱轉角處琢雕寬帶,寬帶上又陰鑿平行瓦垅紋十三道,若加以間隔瓦垅紋的十一道突起陽線棱,便呈現出陰、陽疊錯的粗細線紋飾。玉琮的拋光工藝上,磨垅光潔而不留據、鉆、鑿、磋的痕跡,使得器形渾圓規(guī)整。
-禾紋曲腹盆1987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通高20.8厘米,口徑30.5厘米,底徑12厘米。寬唇沿,敞口,曲腹內收,小平底。泥質紅陶,色呈桔黃?谘叵轮粮共匡-禾紋,紋飾與原始祈農活動相關。器物整體色彩鮮明,線條柔和,紋樣生動。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白彩圓圈紋尖底瓶1986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通高37.2厘米,口徑6.8厘米。敞口,圓肩,尖底,腹部附一雙小寬帶耳。陶質屬泥質紅陶,色呈桔黃。頸肩部飾白彩重疊圓圈-紋,耳以下飾細繩紋。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齊家文化大玉璧1984年出土,為一級文物。呈不規(guī)則圓形(又稱璧羨),直徑27.3厘米,大體呈綠色,為祭祀祖先的禮器,屬齊家文化。
漢代盤螭蒲紋璧1974年出土,為一級文物。內徑4.3厘米。兩面紋飾相同,分內區(qū)、外區(qū),內區(qū)蒲作底,渦紋凸起,外區(qū)淺刻四組盤螭紋,一周繩紋分界內外區(qū)。大體呈墨綠,雜有灰白石瑕,產生于漢代。1996年9月被鑒定。
西漢漆耳杯(羽觴)1986年出土,為一級文物。木胎,漆表呈黑、紅二色。飲酒器,又名羽觴。體形橢圓,兩側口沿處各附翼狀月牙形耳。外壁面和口沿涂黑漆,內壁涂紅漆。耳和口沿處飾曲折回紋、曲折三角紋及蟬紋。整體色澤鮮艷,輕巧精致。
西夏銅官印1983年出土,為一級文物。方6.7×6.7平方厘米,厚1.2厘米,連直柄紐通高4厘米,重545克。印文為陰文,西夏字,九疊篆體,初步釋為“統(tǒng)中使印”。柄頂端刻一西夏“馬”字(即漢語“上”字),表示用印之方向。據考核,印與宋元豐七年(1081年)十月發(fā)生的宋夏靜邊塞之戰(zhàn)有關。
明代虎字銅火筒1983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體長37.2厘米,口徑14.1厘米,尾徑9.6厘米,重15千克。體分大碗口、前堂、藥室、尾銎等部分,筒身中鑄兩道束,筒身兩側有合范縫。身刻“虎賁衛(wèi)虎字拾貳號大碗口筒重貳拾伍斤玖兩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寶源局”三十字銘文。
成紀古城遺址位于靜寧縣治平鄉(xiāng)劉河村,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城址總面積25萬平方米,城址為正方形,今存約14萬平方米,西北部和東部殘留城墻長490米。整個故城址壓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上,在道旁、河灘和城址內,到處散布大量秦漢時期的板瓦、筒瓦、回紋鋪地磚和灰陶器物殘片,還有部分唐、宋瓷片。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漢墓葬眾多,出土了大量文物。1974、1987年在王溝村清理的4座西漢墓葬0土了銅、玉、鐵、漆等類文物500多件,珍品不少,如蟠螭紋青玉璧、變體云紋漆耳杯、“司馬源”銅印等。在故城西南1000米處王家溝廟兒坪西漢墓葬區(qū),先后發(fā)掘秦漢墓葬5處,車馬坑1處。墓葬出土大量秦漢文物(參見廟兒坪墓葬區(qū))。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隴右大地震,成紀縣被毀,縣治南移至秦安顯親川。宋治平四年(1067年),名將郭逵又在成紀城廢墟上筑治平寨。城址的西北,東北部至今殘留400多米城墻。遺址文化層堆積深厚,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開發(fā)利用潛力較大。
靜寧文廟位于靜寧一中校園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原建筑面積18076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至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坐北向南,順中軸線依次為先師廟門、戟門、大成殿,戟門內為四合院落。大成殿九脊頂,七開間,造型宏偉。戟門歇山頂,五楹。廟門作牌坊式欞星門。整個布局主次分明,結構嚴整,造形獨特,氣勢宏偉,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1993年3月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靜寧清真寺位于靜寧縣城站院巷內,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迄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初建時規(guī)模不大,約700平方米,后來隨著穆斯林人數的不斷增多,自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來,曾三次翻修擴建。建筑布局依西向東,以禮拜大殿、邦克樓、牌坊為軸線,南北兩側配有廂房。建筑全貌頗為考究,傳說是聘請四川名匠仿效當年劉備金殿建造的。現存的禮拜大殿面積39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由歇山、懸山頂和兩坡卷棚連接,建筑形式獨特,古建筑中少見。中門上頂懸掛民國十七年(1928年)甘肅省政府主席劉郁芬贈送的“見義勇為”牌匾。對研究明代建筑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F為靜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建筑物之一,又是全縣城穆斯林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三忠祠也稱鄉(xiāng)賢祠,是為紀念抗金名將涪王吳玠、信王吳璘、武穆劉锜三位鄉(xiāng)賢而修建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縣城東郊外建“三忠祠”,乾隆五年知州楊國瓚重修,占地10畝左右,坐北向南,祠院內北面建有大殿兩座,一為“八蠟祠”(稷神),一為“三忠祠”。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陜甘總督左宗棠西征,路過靜寧,駐蹕逾月,率官兵及地方官民到三忠祠祭奠吳、劉三將軍時,刻立祭碑,正面刻“功固西陲”大字,碑陰鐫有長文。祠殿門楹懸掛“三將忠魂昭青史,千載功業(yè)祀春秋”的楹聯?谷諔(zhàn)爭時期,為紀念中條山戰(zhàn)役中靜寧籍陣亡將士李芳田、受天祐和上海戰(zhàn)役犧牲的賈德利3人,縣政府奉命制忠烈將士牌位3座,供于三忠祠吳、劉三將軍牌位之側,每年清明節(jié),由地方官民舉行祭祀以示紀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東關民眾在峰臺山重建“三忠祠”。
2.旅游景點
靜寧縣旅游景點五臺山位于靜寧縣城南1.5公里處,原為翠屏山西峰,因山勢五疊而得名。
五臺山自宋元在山麓“湫池”旁始建亂石神廟起,先后建有真武廟、藥王洞、文昌閣、子孫宮、香山洞、磨針洞等處祠宇。廟宇建筑造型奇特,殿宇飛檐挑角,雕梁畫棟,亭臺洞窟,小巧別致,結構嚴謹。面山喬灌木盤根錯節(jié),以丁香為主的野花遍布山坡,其它雜樹野草夾于其間,景色宜人。山間道路蜿蜒崎嶇,攀山而上,奇峰危崖,引人入勝。景區(qū)面積12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6萬平方米,是一塊待開發(fā)的旅游熱土。
九龍山位于靜寧縣八里鄉(xiāng),海拔1998米,屬祁家大山余脈,相傳,漢劉秀起兵西行討伐隗囂曾于此避難得救。光武帝登基后欽題“救龍山”,遂得名。山體蜿蜒起伏,與西巖寺山遙遙相望,右側成環(huán)抱狀,有藏龍臥虎之勢。山上樹木茂密,廟殿亭閣較多,是旅游、避暑的勝地。每當春回大地,九龍山上野花競放,蜂蝶飛舞,古椿百態(tài),狀似蛟龍出水,玄鶴展翅,猶如耕農扶犁,宮娥掌燈。至秋高氣爽,登高極目,山勢開闊,阡陌縱橫,田園織綿,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真乃一處佳景。
西巖寺山位于靜寧縣八里鄉(xiāng),距縣城約三公里,山勢連綿起伏,由北向南延伸,最高峰海拔1964米。北魏時期有僧人在此修建寺院而得名,是靜寧最早最大的道教圣地。山上氣候宜人,草木茂盛,奇花異草遍野。已恢復修建大雄寶殿、玉皇洞、菩薩殿及塑像26尊,存有壁畫36幅,收藏部分漢磚瓦、枯木化石等重要文物,是旅游、休閑的理想場所。
文屏山文屏山在靜寧城南1.5公里處,又稱娘娘廟山,東與峰臺山相望,南和五臺山毗鄰。山上建有十一殿、兩樓、兩亭、兩廟、一洞、一天梯。三月滿山青翠,玫瑰花綻放,從陡峭的山坡,沿楊柳綠綠的幽徑,彎彎曲曲的小道順山盤上。山頂和山坡上各種山花盛開,五顏六彩,蝴蝶翩飛,蜜蜂繁忙,真是鳥語花香,美不勝收。站在山下望山頂,廟宇樓亭矗立山頭;站在山頂看山下,一泓清水繞山前。每年古歷的七月十二日,是文屏山廟會之日,廟會期間,每天游人達萬人以上,熱鬧非凡。
仙人峽位于靜寧縣城南25公里處,葫蘆河流經峽谷,自然景致奇異,人類古跡斑斕,極有開發(fā)前景。峽谷南北長百里,東西寬數丈,幽谷窄隘,眾壑縱橫,有天然拱橋“仙人橋”“一線天”“龍馬城”“天宇崖”等景觀,是鐘靈毓秀之圣地。仙人峽與傳說的伏羲、女媧降生地成紀水及成紀城僅一山之隔,因龍馬出、仙鶴翔而顯神奇,因伏羲女媧居處而聞名于世。仙人峽是葫蘆河流域的最大峽谷。峽谷里景致奇異,人類古跡斑斕,而且還有無數瑰麗的神話和奇妙的傳說。
烽臺山該縣充分利用烽臺山地處城的優(yōu)勢,把農業(yè)深度開發(fā)與觀光旅游有機結合,綜合治理與生態(tài)建設同步推進,建成的集植樹造林、興水節(jié)灌、觀光農業(yè)、旅游娛樂于一體的觀光農業(yè)示范園。該園區(qū)涉及城關、八里兩鎮(zhèn)3村,總面積6500畝。根據當地傳說和史料記載,結合宣傳成紀文化,建成了仿古山門、伏羲大殿及3處觀光亭,維修了古城墻,建成了烽臺山莊。栽植紅富士蘋果、美國潘桃、黑寶石李子、黃金梨、凱特大接杏等果樹經濟林3450畝,直柳、云杉、側柏等各類高檔綠化樹89萬株,配套修建了蓮花噴泉、游泳池、旱冰場等娛樂設施,增強了公園的文化氣息,提升了園區(qū)建設的檔次和水平,使整個山體得到了全面綠化、美化,初步建成了四季長青、風景宜人的縣城新景點。
成紀文化城成紀文化城位于靜寧縣城中心地帶,是靜寧縣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和旅游景點之一。由中國著名工程設計大師任震英先生和高級建筑師左國保等專家設計,占地面積66畝,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伏羲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局、旅游局、檔案館、八卦壇和石刻碑廊。整個建筑為秦漢建筑風格,高大宏偉,古樸典雅,內涵豐富,環(huán)境優(yōu)美。成紀文化城已成為弘揚研究成紀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珍珠林珍珠林位于古城鄉(xiāng)興隆山上,面積50多畝,景區(qū)樹木茂盛,樹種繁雜,以稀有珍珠樹為主,各種花草生長于灌木叢中,形成了典型獨特的珍珠林小氣候。建筑物為隋唐時期所建,有三清洞、玉皇洞、菩薩洞、菩薩大殿、鐘樓、藥王殿等古建筑,有大小-像36尊,歷來是道教、佛教活動的場所。吸引著大量前來旅游觀光的人群,發(fā)展旅游前景十分廣闊。
界石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紀念館位于靜寧縣界石鋪鎮(zhèn)繼紅村,緊臨國道312線,交通便捷。1935年10月,紅軍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界石鋪,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在這里宿營,并召開群眾大會,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光輝足跡。紀念館由劉瀾濤題寫?zhàn)^名,占地2384平方米,建筑面積272平方米,設有4個展室,陳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博古、彭德懷等長征時期珍貴圖片40余幅,以及紅軍用過的電話機、銅燈、辦公桌等實物16件。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礎和旅游勝地,每年有大量游客、學生到此觀光旅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經濟狀況
史籍《禹貢》把全國分為九州,靜寧為“雍州之域”,當時的雍州“沃野千里,水草豐美,宜農牧。牛、羊銜尾,群羊塞道”。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500年左右,農牧業(yè)生產中,以牧業(yè)為主,畜牧業(yè)較發(fā)達。到北宋時期這里逐漸變?yōu)橐赞r為主的農業(yè)區(qū)或半農半牧區(qū)。
歷史上,靜寧之地位于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交界地帶,屢為戰(zhàn)場,為防西北蒙古族入侵,明朝軍隊曾采取“放火燒山”的對策,此外,由于人口增加及自然、政治、經濟等原因,使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緩慢,甚至幾度走向衰落。
新中國成立后,全縣人民改土造田,興修水利,推廣優(yōu)良品種,改進耕作制度,發(fā)展農業(yè)機械,使農業(yè)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行聯產承包制,調整了農業(yè)結構,注重因地制宜,合理發(fā)展農業(yè),農業(yè)生產得以迅速發(fā)展。
靜寧工業(yè)的起步較晚,一直在發(fā)展的道路上艱難前進。20世紀初,本縣只有手工業(yè)。民國七年(1918年),縣知事周廷元等集股開辦罐子峽煤礦,毛君武等集股開辦中和火柴廠,此為靜寧縣工業(yè)的萌芽,不久相繼停辦。1940年,除一些小作坊及數家成衣的手工業(yè)外,全縣其他工業(yè)均未形成規(guī)模,只有少數手工業(yè)匠人不定點、不定時的進行做工。1942年,王爾全等開辦紡織推廣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停辦。1947年,張字言等人開辦民生火柴廠。至1949年,全縣大小企業(yè)共有162個,其中私有工業(yè)一個,個體手工業(yè)161個,總產值46.3萬元,其中,私營工業(yè)占5.18%,個體手工業(yè)占94.82%。
1956年,對私營工業(yè)、個體手工業(yè)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形成國營企業(yè)和集體所有制企業(yè)。通過50年的發(fā)展,靜寧縣逐步形成以建筑工業(yè)、化學工業(yè)、紡織工業(yè)、食品工業(yè)等為支柱,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遍地開花的工業(yè)體系。工業(yè)主要集中在城區(qū),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大多數分布在各鄉(xiāng)鎮(zhèn)府所在地和重要公路沿線。
建筑工業(yè)是從事工程建設的單位和集體用建筑材料、建筑設備進行廠房、道路、住宅、城鎮(zhèn)等建設的行業(yè)。靜寧縣隨著城鄉(xiāng)建設的日益發(fā)展,建筑材料的生產不斷增多、建筑設備不斷提高,建筑隊伍日益擴大。
1976年,該縣在鐵廠的水泥生產車間的基礎上成立了靜寧縣水泥廠,生產礦渣硅酸鹽水泥,以后進行生產線配套和機立窯改造,生產能力逐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國有企業(yè)進行改革,該縣也對水泥廠進行體制改革,F在,水泥廠已經形成集水泥、工藝制作、塑料薄膜為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下設威戎水泥廠。該集團公司生產的水泥暢銷區(qū)內外,是該縣最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基地。除此之外,該縣生產建筑材料的還有靜寧縣磚瓦廠,后梁石料廠和遍布各鄉(xiāng)的私人磚瓦廠,使該縣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遍布全縣的建筑材料生產供應體系。
進行建設的機器被運用到生產當中,打夯機、汽車、混凝土拌和機、卷揚機、裝載機、吊機等現代化機械應用在建筑工地,大大提高了建設施工的速度,提高了建設質量,承建工程建設能力也不斷加強。
該縣1975年6月始建縣建筑工程隊,現在該縣已有建筑、設計單位多家,如靜寧縣第一建筑公司、靜寧縣第二建筑公司、靜寧縣第三安裝公司、靜寧縣規(guī)劃設計室等。這些建筑單位活躍在省內外,形成技術水平高、作風硬、質量高的建筑隊伍。這支隊伍,完成該縣城區(qū)總體規(guī)劃任務和全縣村鎮(zhèn)規(guī)劃任務以及城區(qū)、鄉(xiāng)鎮(zhèn)建設任務,并完成高規(guī)格,大型建筑群的施工項目,如靜寧城紀文化城建筑群、靜寧賓館等工程的設計與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靜寧縣只有一家火柴廠。20世紀70年代,建設化工廠和橡膠制品廠,F在全縣化學工業(yè)企業(yè)有靜寧火柴廠,靜寧縣化工廠,靜寧縣橡塑集團公司,靜寧縣宏達磷肥廠,產品有火柴、磷肥、各類橡膠與塑料產品、0等。這些化學工業(yè)企業(yè),基本全部分布在靜寧城區(qū),由于技術、市場、信息、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許多企業(yè)市場不大、產品滯銷、資金緊缺,開工不足。只有化工廠和宏達磷肥廠因市場較好、銷量較大,發(fā)展勢頭強勁。
靜寧縣是一個農業(yè)大縣,隨著農業(yè)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更多的出現了剩余勞動力,尤其是婦女勞動力被解放出來,為該縣發(fā)展紡織工業(yè)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此基礎上,該縣相繼建立了靜寧縣針織廠、靜寧縣地毯廠、靜寧縣服裝鞋帽廠、興飛地毯廠、靜寧縣地毯廠,并涌現出了許多裁縫培訓學校,培養(yǎng)了大批紡織、縫紉人才。該縣生產的地毯、掛毯暢銷全國并有大量出口。但由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營運作困難,各大廠的生產處于低谷。而私人開辦的地毯廠和成衣制作正方興未艾。
該縣糧食和農耕區(qū)畜牧業(yè)產量都很豐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品的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食品加工工業(yè)也應運而生并有長足發(fā)展,在原縣屬食品加工工業(yè)不景氣的同時,私人食品加工小工業(yè)迅速發(fā)展。主要分布在靜寧縣城內和部分鄉(xiāng)鎮(zhèn),如:城區(qū)內肉食品加工工業(yè)、糕點生產、豆腐、粉條、食醋、面粉、釀酒等的加工和生產都十分活躍,及大地豐富了該縣的食品市場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時也增加了該縣的經濟收入。
該縣的食品工業(yè)在門類較齊全的基礎上,突出了兩個門類的生產加工,這就是釀酒工業(yè)和肉食品加工工業(yè)。肉食品加工聞名全國,最著名的有路大路食品、燒雞大王燒雞、燒雞狀元燒雞等,都暢銷全國各地。用甘渭河優(yōu)良的河水,以小麥等為原料生產白酒,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里,該流域相繼建立了珍珠林酒廠(主要品牌為伏羲神液系列酒)、鳳林酒廠(主要品牌為鳳林玉液)、同生酒廠(主要生產百年同生酒),在八里開發(fā)區(qū)以該縣優(yōu)良蘋果紅富士為主要原料建成了紅富士酒廠(主要品牌為紅富士系列酒),這些酒廠均屬私有企業(yè),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1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億元,限額以上工業(yè)增加值1.31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480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051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糧食總產量15.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90元,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651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以內。創(chuàng)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靜寧速度”、參與式扶貧等一批先進典型,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文化、科技、經濟林建設、水土保持先進縣和“中國蘋果之鄉(xiāng)”、“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qū)”,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體育先進縣和雙擁模范縣,各項工作連續(xù)四年名列全市前茅。全縣梯田面積達到135.67萬畝,人均3.13畝,梯田化程度達到90%;有各類水利工程1038處,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8.1萬畝;造林面積71.4萬畝,森林覆蓋率8.9%;全縣公路總里程2988公里,鄉(xiāng)村通車率分別達到100%和95%。區(qū)域特色產業(yè)迅猛發(fā)展,果、畜、薯等支柱產業(yè)規(guī)模擴大。全縣果園面積達到30.2萬畝,果品總產量7.3萬噸,實現收入1.15億元,榮獲“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和“中國蘋果之鄉(xiāng)”榮譽稱號。生豬飼養(yǎng)量23萬口,雞飼養(yǎng)量107萬只,大家畜飼養(yǎng)量13.1萬頭,畜牧業(yè)總產值1.12億元。全縣洋芋種植面積20萬畝,瓜菜6萬畝,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探索總結出的新時期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fā)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向全國推廣。主要工業(yè)產品有-、0、水泥、地毯、磷肥、白酒、農機具、印刷品、飼料等15類70多個品種。建成了化工公司、水泥集團、建筑集團、大紅碗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yè)和財政支柱企業(yè),培育形成了毫秒延期電-、新4號0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和靜寧燒雞、鴻達磷肥、手工地毯、紅富士果酒、鴻菲保健醋、大紅碗方便面等地方名牌產品。2006年限上工業(yè)總產值達到4.01億元,增加值1.537億元,銷售收入30185.3萬元,限額以上工業(yè)增加值達到1.31億元。把工業(yè)集中區(qū)建設作為培育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確立了“項目立區(qū)、機制活區(qū)、以工興區(qū)”的發(fā)展思路,不斷創(chuàng)新園區(qū)投資管理、運行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優(yōu)化“三個環(huán)境”,吸引各類投資。至目前,已在園區(qū)內建成龍頭企業(yè)和工商項目82個,完成投資1.96億元,躋身全省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園區(qū)序列。限額以上工業(yè)增加值1.31億元。縣水泥集團和化工公司連續(xù)8年被評為全市“十強企業(yè)”,縣建筑集團公司躋身“全國百強鄉(xiāng)鎮(zhèn)建筑企業(yè)”之列。全縣注冊登記個體私營業(yè)戶2634戶,其中私營企業(yè)92戶,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54億元,占GDP的27.5%,財政貢獻率15.3%。路大路食品集團進入甘肅省50強私營企業(yè)之列。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參加各種貿易洽談活動,全方位擴大招商引資,累計引進縣外資金1.52億元,建成了大紅碗方便面、家具匯展中心等30個招商引資項目。
全縣現有新世紀商廈、百貨大樓、東關商場、供銷超市、天豐超市、靜寧家具匯展中心等較大型商場9處,西關綜合市場、東關木材、燒雞市場等綜合、專業(yè)批發(fā)市場和鄉(xiāng)鎮(zhèn)農貿市場26處,小型商業(yè)網點3000多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金融機構有工行、農行、建行、農村信用聯社、農發(fā)行駐靜辦事處、郵政儲蓄等6個,分支機構57個,從業(yè)人員314名,各類存款余額7.4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6.94億元。建立了醫(yī)療、養(yǎng)老、人身、財產保險制度,保險服務領域全方位開拓,對促進縣域經濟發(fā)展、安定群眾生活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該縣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威戎、界石鋪等8個重點鄉(xiāng)鎮(zhèn)為支點的城鎮(zhèn)建設格局。縣城規(guī)模達到5.6平方公里,建成了阿陽新村、西苑小區(qū)等8個居民小區(qū),建成住宅樓144幢44萬平方米,城鎮(zhèn)人均住房面積11.8平方米,全縣城鎮(zhèn)化水平達到18.9%。供水能力達到6000噸,日供水量1805.6噸。供排水管道基本實現了管網化。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建成集中供熱站16處,供熱面積55萬平方米,普及率達到60%。栽植風景樹3.2萬株,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
2006年,全縣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65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90元。城鎮(zhèn)居民人均住房面積11.8平方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6.1%。城鄉(xiāng)電話用戶發(fā)展到33000部,多媒體上網用戶860戶,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7部。24個鄉(xiāng)鎮(zhèn)實現了電話程控化,移動電話、無線尋呼與全國并網,開通了國際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網絡化、辦公自動化。全縣現有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36個、病床557張,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1537人,千人擁有醫(yī)生3.2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6%和93%。初步建立起了統(tǒng)一的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失業(yè)保險制度和城鄉(xiāng)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擴大,城鄉(xiāng)貧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