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西北面的龍?zhí)多l(xiāng)萬澗村,群山環(huán)繞,蒼松翠竹,溪流飛瀑,相映成趣,環(huán)境幽雅。該村楊氏宗祠內(nèi),有座古樸典雅的古戲樓,人們稱之為“萬澗古戲樓”。它好似鑲嵌在天柱山峰嶺幽谷間的璀燦明珠。古戲樓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兩次重修。今臺上除部分木雕及畫枋在0中被破壞外,整個戲臺尚好。是我縣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戲樓,現(xiàn)仍以常接待文藝團體演出。 戲樓系楊氏宗祠的一部分。楊氏宗祠為三廳兩廂,總面積為6千平方米。古戲樓位于前廳,離地面2. 8米。中為正臺,左右為副臺。正臺寬5.5米,臺深6米,空間高約為3米,臺口有雕花欄桿,面積33平方米。正臺側(cè)正中有兩扇雕花木門,木門兩側(cè)各有一圓形洞門,分別供出場和
位于龍?zhí)多l(xiāng)萬澗村毛屋組的齊云道院,為全真道觀,據(jù)被嵌在院內(nèi)前照壁上的碑文記載,該道院由明代道士陳大中始建,本地朱氏捐出山場和田地。但清乾隆46年(1781年)《潛山縣志》則稱:“齊云庵縣北五十里皖公峰下,全真道人字肱子修爍于此,休邑金商建”。此“肱子”是否為“陳大中”的字號或道號,現(xiàn)無從考證。 建筑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四面環(huán)山,北面以天柱山東脈為祖山,左鋪右弼為次峰,門前有青峰秀拱。1929年2月,中共潛山縣委在此召開全縣黨員代表大會,改組潛山縣委。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黨地下工作者和游擊隊員多次駐扎在院內(nèi)休整。原安徽省交通廳張國平、原岳西縣長汪詩豪等人于1947年在這里為游擊隊員籌措糧草。當時寺院住持楊恒立為我縣革命人士給予極大的支持。該建
楊家祠堂位于潛山縣龍?zhí)多l(xiāng)萬澗村中澗組,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平面座西朝東,呈明三暗五狀,由前廳戲樓、中廳“四知堂”、后廳寢堂在一條軸線上構(gòu)成。原舊構(gòu)面積約700平方米;曾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公元2004-2005年三次修葺,F(xiàn)有規(guī)模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面闊27.30米、通進深42.63米、占地面積約1164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建筑體系。其中,單檐歇山式戲樓是祠堂里最為著名的建筑,建在前廳。戲樓為兩層結(jié)構(gòu),二層明間為戲臺,離地面高約2.8米,左右次間為伶工房。戲臺面闊5.5米,進深6米,空間高度約3米;臺口有雕花欄桿,臺頂有凹面藻井,并使用穿斗法在金柃上制趴梁,構(gòu)成了三架梁結(jié)構(gòu),使戲臺達到了視覺開闊的設(shè)計
黃家老屋位于龍?zhí)洞逑陆纸M,建在龍?zhí)逗佑覀?cè)河谷臺地上,背山面水,坐西朝東,面闊24.60米,通進深37.80米,建筑面積約997平方米。屋前原為一條石板路,是舊時的通商要道,所以屋子前幢外檐采用重檐結(jié)構(gòu),方便了行人遮蔭擋雨,更讓人們聯(lián)想到宋太祖在徽州避雨的故事傳說……。建筑平面以“曲尺”形布局,為明三進雙落翼式磚木結(jié)構(gòu)。進大門正面墻上雕有“福”字,據(jù)說是臨摹乾隆皇帝的手跡。往左拐則是硬山頂照壁,檐下施墨繪;門楣與門框均為大青石,上端刻“箕求丕振”四字。該建筑當心間比次間寬大,用四根圓柱及兩根山柱組成。檐柱、金柱梭造向內(nèi)“收分”。石質(zhì)柱礎(chǔ),礎(chǔ)下做磉墩。柱礎(chǔ)為圓唇八面開光覆盆墩,飾花草鳥獸紋。廳內(nèi)梁架使用圓形斷面,以節(jié)約用材。在柁梁上橫安